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原著选读(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知行合一
【答案】“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哲学观点。“知”是指学识、思维认识; “行”是指人的实践活动。王阳明的这一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侧重阐述了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关系。他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是真“圣人”。但是“知行合一”并不是简单地把“知”与“行”简单的合并,而是强调要把认知运用到实践中去,来指导实践。
2. 忠恕
【答案】忠恕是儒家“仁”义的基本方法,孔子的一贯之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体现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意为待人忠心; “恕”体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明自己不愿之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南宋朱熹注为:“尽己谓之忠,推己谓之恕”。“忠恕”之道阐明推己及人的模式,不仅作为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而且衍生到人与自然、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三玄”
【答案】“三玄”是魏晋时期清谈家对《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的统称,“玄学”之名由此而来。“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东汉末年至两晋,士大夫开始倾向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谈玄论道,称为“清谈”或“玄谈”一般围绕《周易》、《老子》、《庄子》这三本玄妙深奥的书展开辩论,涉及有无、生死、动静、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当三玄成为玄学家的焦点时,《老》、《庄》就与《周易》在深层次上得以贯通,儒家与道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的得以融会。魏晋玄学正是借助于这二本书才使其形而上学得以建立与拓展的,呈现出清通简要和意旨玄远的特点。玄学在本体论上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国哲学的思辨水平也由此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4. 《正蒙》
【答案】《正蒙》是宋明理学家张载的著作,又称《张子正蒙》。“蒙”是《周易》的一个卦名,意为蒙昧未明; 正,意指订正; “正蒙”是指从蒙童起就应加以培养。张载在《正蒙》中,用儒家学说批判佛、道思想,建立起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开辟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他通过论证物质的气是世界的本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从世界观的高度揭示佛教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质,提出的“一物两体”思想对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5. “天人交相胜”
【答案】“天人交相胜”是唐代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问题的著名观点,含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自身的规律,作用也不相同,有时天胜人,有时人胜天。具体来讲,天的规律是强者征服弱者,人的主要作用在于“法制”。当社会安定时,是非分明,此时人的准则发生效力,人理胜过天理; 如果社会混乱,是非不明,赏罚不分,道德法律都失去效力,那么此时天理胜于人理,强者征服弱者。“天人交相胜”的观点初步认识到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联系和区别,为古代天人关系学说做出了理论贡献。
6. 禅宗“第一义”
【答案】禅宗“第一义”是指“吾心即是佛”“见性即是成佛”。禅宗的智慧在于对“心”、“性”的理解上,“心”即是佛,见“性”就能成佛。禅宗因自谓“宗门”禅,宗旨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所以这个第一义是禅宗的根本要旨,是不落于形相、不落于言诠的妙智。因此,禅宗第一义,即不可以有任何言说,保持静默是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因此照禅宗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不修之修,即不做任何修行。
7. 格义
【答案】“格义”是指在佛教进入中国的早期过程中用以解释经典义理的方法,即用中国思想阐述佛教的教义。把道家思想与佛教般若空义进行比配是格义的主要内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人用老庄的概念“无”去比配佛教的概念“空”; 也有人用孔孟学说范畴中的“五常”来解释佛教的“五禁”。格义作为一种思想与文化比较的方法,在佛教文化与思想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格义的方法还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停留在概念上的表面化的比较方法,因此当义理深层次发展后,它就不再是思想发展所采用的方法了。
8. 格物穷理
【答案】格物穷理是朱熹的一个主张,意思是格物首先要解除外物,其次还要穷究事物之理,到至极处。格物的内容包括自然界、社会界,乃至个人的身心、性情。但是在朱熹那里,格物主要还是指研读经典,从事道德实践,即其终极目的是要明善,也就是使人明白什么是道德上的应当。在朱熹看来,人心是认知主体,外物是客体。穷理就是要对外物之理进行考察,这个过程也就是主体的知识扩充的过程。总的来说,朱熹的格物穷理思想,虽然侧重于身心性情的修养省察,但是也很注重对外界事物的考察。他虽然承认人具有天赋的道德法则,但是认为只有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这些道德法则在心中才能慢慢彰显出来。
二、简答题
9. 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有哪些基本内容?
【答案】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是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客观发展的
必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1)他在《封建论》中指出:“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在他的观点里,旧说创造历史的“圣人”其实无力兴废任何一种制度,而完全决定于“生人之意”。
(2)柳宗元将无神论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以“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动力的新学说。“生人之意”历史观的任务或本性,就是要将历史领域中的神学思想及各种宗教迷信观念驱除出去。
(3)柳宗元阐述“道”的重要性,他所谓的“道”是“生人之意”的另一说法。凡是符合“生人之意”中的“经”与“权”的统一体,则称之为“道”。
10.简论《易传》的宇宙生成论。
【答案】《易传》的宇宙生成论认为天与地感应,产生了万物和人类,有了人类之后方才产生了各种礼义制度。
(1)“太极”
《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指出了一个重要哲学范畴——“太极”。“太极”就是“道”是宇宙衍生的终极根源和阴阳未分的本然状态。由浑然状态的“太极”生出天地阴阳之气(两仪),由天地阴阳之气的动静、翁辟、交感、往来、屈伸生化出四象,由四象生成八卦。在这里八卦则模拟万物,如天、地、山、泽、风、雷、水、火等物象; 八卦重而为六十四卦,象征万物错综复杂的关系。人们如果能协调和把握其中的主要关系,就可以在世界变化中趋利避害,创建人类文化和制度文明。
(2)“气”
《序卦传》认为,有天地万物之后,才有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等一系列人际关系、礼义规范与社会秩序。由此可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皆是一种存在的连续。《易传》继承并发展了“气”的宇宙沦,把自然、社会以及人生放在了同一个“场”中。
(3)乾坤
《乾·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坤·彖传》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乾坤、阴阳二气,乾阳是主动性的精神和物质能量,坤阴是承接性的精神和物质能量; 阴阳和合,化生万物。“乾元”具有刚健创生的功能,“坤元”具有柔顺含容的效应,乾坤相互配合、相感相应,即为万物生长的根据。万物皆因乾坤之功德而生,所以《系辞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太极”、“阴阳”至“八卦”、“万物”的演化过程中体现了“生生之德”构成了《易传》之基本精神。
11.简述僧肇的《物不迁论》的主要思想。
【答案】僧肇编著《物不迁论》的目的是论述佛教提出的因果不灭与修行能够成佛的思想观念。他以“物不迁”为命题,论证事物本身就不变迁、变迁的只是世俗昧者所造成的假象。
(1)事物“动”与“静”
僧肇认为,由于一般人看过去的事物没保留到现在,故认为这些事物是“动”的; 而僧肇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