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负相容范式中不同质拓扑结构刺激间的客体更新

关键词:客体更新;负相容效应;拓扑结构;自我抑制;掩蔽诱发抑制

  摘要


客体更新在研究运动知觉表征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来已成为认知心理学和人类工效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一直以同质拓扑结构的刺激为研究对象。然而,在现实场景中,出现在视觉系统中的客体不仅只是单纯的包含同质拓扑结构客体,其实更多的是不同拓扑结构的客体;而且,不同拓扑结构的刺激更容易成为个体的注意对象(Chen, 1982;Chen, Zhang, & Srinivasan, 2003)。另外,拓扑知觉是早期的低层次特征表征知觉,是有机体视觉系统最基本的形式,如果客体更新是一种普遍的机制,那么在这种低层次的特征表征中,客体更新也应能发生。但目前为止,尚未有针对不同质拓扑结构客体更新的研究。本文拟运用负相容范式,通过三个实验考察客体更新能否在不同质拓扑结构客体间发生。这对研究客体更新机制的普遍性以及运动表征知觉都具有重大意义。

实验一采用经典的负相容范式,操纵了掩蔽刺激类型(相关掩蔽、黑方块掩蔽和无关掩蔽)、启动和目标相容性(相容条件和不相容条件)两个被试内变量。通过比较三种不同掩蔽刺激条件下相容效应量的大小,考察客体更新在不同质拓扑结构客体之间是否可以发生。因为相关掩蔽可以发生客体更新,更新出与启动刺激方向相反的箭头刺激;无关掩蔽条件下,启动刺激和掩蔽刺激之间不能发生更新,所以,本实验预期在相关掩蔽条件下应出现显著的负相容效应(即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指向相同相比指向相反时,反应时更长,错误率更高),无关掩蔽条件下应出现正相容效应(即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指向相同相比指向相反时,反应时更短,错误率更低);而在黑方块掩蔽条件(即不同拓扑结构条件)下,启动刺激和掩蔽刺激之间产生交互作用,发生客体更新,更新出与启动刺激方向相同的箭头刺激,所以出现正相容效应,这个效应量应显著大于无关掩蔽条件下不能发生客体更新的正相容效应量。结果发现,在相关掩蔽条件下得到了显著的负相容效应;黑方块掩蔽条件下得到显著的正相容效应,符合之前的预期。但在无关掩蔽条件下得到了不显著的负相容效应,与预期不符,可能是自我抑制(即负相容效应是一种阈下启动刺激引发的动作激活的自动化抑制过程)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调节,掩盖了客体更新的作用。所以,实验二试图排除自我抑制的作用,进一步确定客体更新在不同拓扑结构刺激之间是能够发生的。实验采用非掩蔽的干扰刺激来取代掩蔽刺激,巧妙的排除了自我抑制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了与实验一相似的结果模式,进一步确定了客体更新在不同拓扑结构刺激间可以发生。

然而实验二的结果也可以由掩蔽诱发抑制假说(即负相容效应是一种由掩蔽刺激诱发的抑制导致的效应)解释,所以,实验三通过控制干扰刺激和目标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ISI)来区分由掩蔽诱发抑制假说和客体更新假说解释结果的可能性。本实验只采用了黑方块干扰刺激条件,并将干扰刺激和目标刺激的ISI设定为0, 50, 100, 150和 200 毫秒。结果发现所得正相容效应没有随着ISI的增大而发生显著变化,以此排除了掩蔽诱发抑制的作用。

综合以上三个实验的结果以及相关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客体更新能够在不同质拓扑结构的刺激间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客体更新假说的适用范围。

(2)不同质拓扑结构客体之间的相容效应是由客体更新引发的,不受自我抑制和干扰刺激诱发抑制的影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