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户籍制度自古便是中国的一项重要制度。户籍是一个国家掌握全国人口基本情况,并依此征收赋税、摊派徭役,且户籍的编造也是古代官员上计的考察重点。近年来,陆续出土的长沙走马楼竹简、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等一批竹简、木牍和纸本文书档案,其中有许多关于户籍的文书,从这些户籍文书中可以窥探汉唐时期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2006年,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对位于吐鲁番鄯善县洋海一号台地的洋海四号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出土了一件户籍文书,经整理者揭裱、缀合,定名为《前秦建元二十年(三八四年)三月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籍》,该文书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纸质户籍文书。关于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户籍制度,史籍中无明确记载,而该件户籍文书的出土填补了此时期户籍制度的史籍空白。
本文以《前秦建元二十年(三八四年)三月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籍》为研究对象,来探讨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户籍制度。文章首先交代本文的选题意义以及《前秦建元二十年(三八四年)三月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籍》的研究概况,同时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其次是《前秦建元二十年(三八四年)三月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籍》的简介、录文和该件户籍文书中一些词语的注释,在此基础上对《前秦建元二十年(三八四年)三月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籍》进行逐行梳理与补充,从而对该件户籍文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最后,文章深入探讨了该户籍所反映的几个历史问题:其一,关于该件户籍文书的造籍背景;其二,关于该件户籍文书的格式与内容;其三,关于该件户籍文书与《西凉建初一二年(416)正月敦煌郡敦煌县西宕乡高昌里籍》的比较;其四,关于该件文书中反映出的家庭结构、社会观念、财产及奴隶登录等。
通过研究发现,此时期的户籍使用一定规格的纸张进行登录,且从最基层一级开始造籍,然后逐级上报核查,最终由专门的机构保管。户籍档案有一定的保存年限,过期后便作废另作他用。此时期的户籍按照一定的格式、内容规范来登记,一般是两代或三代人登记在一起,分三部分内容登记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家口数、财产情况,户主由家中年纪最长或辈分最高的男性成员担任,每户要详细登记每位家庭成员的姓名、关系、年龄、和户口变动情况。另外,《前秦建元二十年籍》的书写格式与内容可视为该时期户籍造籍的一种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