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54公共管理学(一)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电子化政府发展目前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电子化政府发展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且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函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限制和阻碍着电子化政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认识上的不足和理论上的滞后

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对信息社会的到来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体验; 对信息资源作为一个战略性资源在新世纪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 对于发展电子化政府在国家经济和社会整体信息化的基础地位未能予以充分认识。对于发展电子化政府,我国目前缺乏理论上的研究和认知; 更多地将发展电子化政府视为一个技术问题,未能体认到它是一个涉及在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形态的变革问题,因而在实践中,自目追求技术上的先进,重视硬件的建设和发展,而忽视了政府自身的改革问题。

(2)政府电子化缺乏明确而强有力的领导

促进政府电子化是政府职能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化政府发展固然需要政府与企业、民间社会共同的协作伙伴关系方能获取成功和发展,但是,它主要是一个国家行为和政府行为,而且是一个综合性的国家和政府行为,因为它涉及政治与政党、立法、行政、司法、中央和地方以及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诸多方面,对这样一个涉及到公务领域、公众部门、跨地域的事业,的确需要统一的、明确的和强有力的领导。而在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因而导致各自为政、相互割裂、各行其是,甚至于将其变成了企业性行为。这些都极不利于政府电子化事业统一、协调、健康、稳定的发展。

(3)政府电子化缺乏明确的愿景和发展方向

对于发展电子化政府而言,确立一个恰当的、可行的,以及可能的战略及日标是十分重要的。发展电子化政府的战略可以界定电子化的范围,反映政府电子化的目标,标明信息化的长期发展方向,战略指明政府达到目标的路途和方法。但迄今为止,中国政府的电子化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

(4)政府信息公开及政府信息的低度使用问题

发展电子化政府的一个基本前提在于政府信息的公开化。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政府有获取信息的需求,人民也基于政治参与、经济活动和个人发展,强化了对政府信息的需求。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对政府信息的需求与政府的信息供给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有很多信息无论就理

沦上还是实际利益衡量上,都应对外公开,但未能公开,造成政府资源取得上的困难; 政府信息公开没有成为一种制度:公民缺乏整合性的获取政府信息的途径,人民要想获取信息,并不知向哪一个单位索取。我国政府掌握了80%以上的信息,但因信息公开问题,许多信息得不到利用,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浪费。

(5)政府电子化基础结构薄弱

发展电子化政府是建立在一系列广泛的支持机制的基础之上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发展电子化政府的基础结构是比较薄弱的,这主要表现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技术不足; 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尚没有较为完整的地方性政府的统一网络,更不用说全国性的政府统一骨干网络; 许多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机关都没有自己的内部网,更不用说通过Internet 提供公共服务了。即使从现有的政府网来看,在技术上存在着网络传输速度差、可靠性程度差,以至于互动性则更差了; 发展电子化政府对政府公务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公务员掌握现代的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而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多数公务员难以跟上知识和技术发展的步伐。

(6)政府电子化缺乏基本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电子化政府的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完整、统一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在国外,为保障电子化政府发展,许多国家均制定并颁布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在美国有《政府信息公开法》《个人隐私权保护法》《美国联邦信息资源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德国有《信息和通讯服务规范法》,俄罗斯有《联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护权》,在英国有《政府信息公开法》等等。这些法律对政府电子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和规范的作用。从目前来看,我国相关法制的工作发展较为缓慢,主要表现在:一是保障电子化政府发展的基本法律缺乏,如政府信息公开法、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法; _是原有的一些法律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刑法等等。

(7)政府信息化与政府服务与管理的整合问题

政府信息化或电子化政府的核心特质政府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通过不同的服务设施,对社会组织、公民提供公共服务; 质言之,在于建立一个以服务为导向的政府。这就是讲,政府信息化工作要与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管理有机地整合起来。离开信息技术与政府服务的整合,政府信息化便失去了其意义和价值。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一部分政府部门己经开始试图将二者整合起来,如网上政府采购(河北省)、网上就业信息(劳动部)、地震监控网(地震局)、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网上发放、网上订票(铁路、民航)、进出口许可证联网核销(海关、外经贸部)等。但从总体上来看,政府信息化与政府业务、政府服务存在着分离和脱节。

(8)政府信息化与政府改革的整合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信息化始终是与政府的再造相联系,而且是政府再造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工具。信息化在促进政府行政的现代化、民主化、公开化、效率化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对政府管理的理念、政府治理的结构、政府程序和工作流程、政府政策和政策制定都发生了重大的冲击,信息化在促进政府反应力,提升政府沟通效率,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人力精简和有效运用人力资源,节约政府开支与经费,扩大公民参与,创新政府服

务等力面均显示了其比较优势。我国从1998年开始了新一轮的政府改革,但从改革方案和目前实施情况来看,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政府再造的工具是一个空白和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政府技术层面的变革对观念、结构层面变革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讲,政府信息化和政府改革与再造未能有机地关联和整合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改革的绩效。

(9)政府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政府信息不仅是国家资产,而且是需要精心管理的重要资产。信息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信息化的生命所在。信息安全涉及保密性(控制那些存取信息的人)、完整性(确保信息的更新与修改只能经由授权者进行)、可用性(确保信息授权用户总是能够存取信息)等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政府信息化正在由专属主机、封闭网络、开放式分散处理系统,逐步走向国际互联网的多媒体信息交流和业务处理,在此情况下,信息安全便成为一个头等重要的大问题。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国家领导人多次发出有关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的指示,公安部、信息产业部也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工作。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信息安全问题仍不容乐观,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漏洞。

2. 中国各级政府正在进行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政府审批制度的改革有何意义?

【答案】政府审批制度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还不完善。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政府还在管着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这些问题导致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限制了正常的市场竞争,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诀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2)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助于促使各级政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有助于提高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妥善协调各力一面的利益关系; 有助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在维护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3)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举措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有利于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是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

(4)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