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是一篇以《焦氏易林》为基本文本的诗歌研究论文。对于《焦氏易林》的文学性研究,明人钟惺和杨慎首开风气,今人闻一多、钱锺书和陈良运等先生将之深入、拓展,但《焦氏易林》的许多问题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并且该书还没有引起文学史的足够关注。这种情况与《焦氏易林》本身的文学艺术成就不符,同时反映了我们时下的文学观的某些偏颇。本文正是鉴于此而撰,主要探讨了《焦氏易林》的文学艺术。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全文共分4章,20余万字,随文插入统计表1幅,学术源流图1幅。
绪论部分除了陈述本文选题的缘起、研究的对象、该研究对象的研究现状外,还着重阐述了研究《焦氏易林》的意义及对文学史的一些设想,希望文学史家能够借助于人类学和“年鉴学派”的方法,重视那些我们未曾关注过的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做到对文学史尽可能真实、全面的还原。
第一章主要论述《焦氏易林》文本总体概貌、作者归属和作者身份界定及其思想,为后文的文学研究奠定基础。这部分首先从作者、文辞形式、体例、思想内容和流传情况、性质等方面对《焦氏易林》一书的进行了简单地介绍。接着对历代关于该书作者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分析考证,否定了认为该书作者为许峻、崔篆及东汉以后人的看法,从历代正史及笔记出发,并结合前人的考证成果,参以该书内证,推断该书为西汉焦赣著。然后,结合正史记载,对焦赣行事进行分析,认为他具有多重身份:未入主流的下层文人、爱民养吏的低级官吏、熟知经典的汉代经师、开创门派的易学大家、精通占卜的神奇术士和悲天悯人的一代诗人,并通过作品分析,认为他的思想非常复杂,比如忧患意识、对社会的批判意识、变易思想、隐逸思想、灾异思想、重生思想、儒家的仁德思想等等,另外还有对社会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最后,对《焦氏易林》这一特殊文本的形成因素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焦氏易林》的形成受以下几种因素影响:卦变思想、上古繇辞形式、对《诗经》的推崇模仿、汉人关于“诗”的概念以及《周易》“观象系辞”的方法和丰富的社会阅历。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焦氏易林》与西汉学术思想及文学思想背景之关系,目的是为了在宏观视野下更为准确客观地把握和评价《焦氏易林》。首先分析了西汉易学源流及易学思想,将之与《焦氏易林》内容相参照,认为该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亦佐证其作者为焦赣。之后,考察了《焦氏易林》与汉代《诗》学的关系,认为该书受《诗经》影响很大,受当时各家《诗》学影响,不独采《齐诗》一家,并对传统的“《易林》皆主《齐诗》说”进行商榷,重点又论述了它和竹简《孔子诗论》的关系。最后,简要叙述了西汉的文学思想背景,认为《焦氏易林》的文学艺术和思想内容与西汉的文学发展相一致。
第三章是文本内部研究,主要研究探讨了《焦氏易林》的文学艺术成就。首先分将《焦氏易林》置于四言诗的传统中去考察,认为《焦氏易林》实现了四言诗的转换,从语体和内容等方面已经不同于那些受《诗经》束缚的文人四言诗。接下来,论文从兴象理论出发,考察了《诗》兴与《易》象的关系、《焦氏易林》之象与文学之象的关系,并从游仙诗、咏物诗、寓言诗和咏史诗等广义的兴象系统分析出发,认为《焦氏易林》集兴象之大成,在兴象运用方面已十分自觉娴熟。然后,通过对《焦氏易林》之政治讽喻诗、悯农劳动诗、人生感悟诗、对征夫与女性的描写及爱情诗和底层世相诗等五个专题的研究, 认为《焦氏易林》沿袭“诗可以怨”的优良传统,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又受到汉乐府现实主义的影响,焦赣是我国文学史上较早大量创作现实主义诗歌的诗人。最后,对《焦氏易林》演《易》象而言理的哲理诗进行分析,认为其哲理诗涵盖了后世四种常见的类型,多“间涉理语”及“以议论说理”的类型,虽未达到圆融的境界,但已与宋诗相仿佛。通过以上分析论述,本文认为《焦氏易林》为我国文学史上继《诗经》后又一座四言诗的丰碑。
第四章主要探讨《焦氏易林》的影响及其价值和文学史地位。为了便于叙述,文章在探讨《焦氏易林》的影响、传播与研究时以时间为顺序,第一次较为详细地梳理、分析了后世对《焦氏易林》的接受情况。之后,文章在前面几部分论述的基础上,认为《焦氏易林》有着多重价值,尤以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为著,在文学方面足以和汉乐府、汉赋相互印证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乐府诗散佚过多的损失,并展现了由民间乐府向成熟文人诗《古诗十九首》过渡的痕迹,它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兴象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方面的炼字炼句、独特的抒情方式、对诗歌题材的极大拓宽、运用典故的新奇等,都足以使它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堪与《史记》并称两大汉文学中“非文学的文学杰作”之一,并成为“唐宋诗的滥觞”。
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本文结语着重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概括出《焦氏易林》文学研究对文学史写法的启示,重申文学史不应仅仅关注主流的大家和经典作品,应该借鉴人类学和“年鉴学派”思想方法,关注小传统的、非主流的“异”的研究,以做到更真实、客观地还原文学发展流变过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