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

关键词:“物理” “事理” “人理” “三理和谐” 地理教学

  摘要

整个科学关注的对象是事、物、人,其核心就是讲“理”。地理学就是讲“地”之“理”,传统的地理教学常常存在着有“地”无“理”,或有“地”轻“理”的现象,常以知识教学为中心,重自然、轻人文,重知识、轻技能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教学缺乏广阔的视野,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生活、经济、社会的联系,使地理教育成为枯燥单调的知识教育,导致“地理丢失了学生,学生丧失了地理”。
对此,孙根年教授在《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一书中,提出了“三理和谐”理论,即地理教学可以概括为“物理”、“事理”、“人理”的教育,主张在事—物—人“三理和谐”中认识地理事物、开展地理教育。“三理和谐”理论改变了传统地理教学的内容模式,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精神,实现了地理学科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技术协调统一起来;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将知识、技能与人的终极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本文从地理教学实践的角度,阐述“物理”、“事理”、“人理”三者的含义及关系,探讨“三理和谐”理论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并以案例说明。
文章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介绍事—物—人“三理和谐”的概念及研究的意义;第二,阐述“三理和谐”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第三,分别对“物理”、“事理”、“人理”及“三理和谐”的教学进行实践 ,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地理中“物理”的教学运用“引导——发现”的地理教学模式,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事理”的教学宜采用野外考察法、案例教学法;“人理”的教学宜采用野外教学法、价值争议法、价值观分析法。对复杂的问题从“三理和谐”的角度进行教学,提出教学的三大原则:①以问题为导向,着眼于问题的系统研究。②立足地理学的统一性,将地理的三大分支学科综合起来分析。③构建开放的知识体系,建立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对问题分析时,首先分析其发生的必然性(物理);其次从人类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理”上进行分析,强调其危害性,制定解决问题的目标。再次,如何将 “是”,变成人们需求的“应当”,就要从“事理”方面分析,得出多、快、好、省的整治措施,促使人地关系向着良性方向发展。第四,对“三理和谐”理论在教学中应用进行评价。第五,进行效果测评、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启示与问题,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