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水经注》

【答案】《水经注》是北魏哪道元所撰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为东汉桑钦撰,记载全国水道137条,每条水撰为一篇,记其源流和所经地方。郦道元为之作注,作了20倍于原书的补充和发展,自成巨著。全书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补以支流小水共1252条,逐一探求源流,述其变迁,又详记所经地区、山陵、原隰、城邑、关津的地理、历史情况,以及名胜古迹等,对有关史事多所考证。《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名著,文笔生动流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 辽饷

【答案】辽饷,又称新饷,是明朝后期开征的用于辽东军事需要的一种赋税。始征于1618年,全国除贵州等少数地区外,平均每亩土地加征银三厘半,后来又两次增加税额,至1620年时开征银约五百二十万零六十二两。天启年间,辽饷征收扩大至关税、盐课及其他杂项银两。1631年又把田课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派银六百六十七万余两,除兵荒蠲免,实际征银五百二十二万余两,另加关税、盐课及杂项,共征银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辽饷是对人民群众的大规模掠夺,加剧了社会的贫困程度,促进了明朝的没落。

3. 《甘石星经》

【答案】《甘石星经》是战国时期甘德、石申在长期观侧天象的基础上所著,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德著有《天文星占》8卷,石申著有《天文》8卷,约至西汉后两书皆被尊

,后人合称其为《甘石星经》称为《星经》。这部著作约在6世纪后佚失,散见于《史记》、《汉书》、

《晋书》、《隋书》等史书中。

4. 关陇集团

【答案】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一带的门阀军事集团。北魏为了保障首都平城的安全,在沿边地区建立了六个军镇。西魏宇文泰把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相统一,组成了以八柱国及十二大将军为核心,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关陇集团以武川镇军士为基础,定居关中,胡汉杂揉,互相通婚,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鼎盛时期在北周、隋,到武则天时期基本结束。

5. 二帝四王之乱

【答案】二帝四王之乱是指唐德宗建中三年十一月至贞元二年四月,李希烈、朱韬、田悦、

王武後、李纳、朱低等发动的叛乱。藩镇之乱平息后,为分散成德镇的势力,唐德宗以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後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以德、棣二州隶朱滔,令朱还范阳镇。朱滔、王武後因封赏不合己意,怨恨朝廷,魏博节度使田悦乘机派人以燕、赵、魏相依相存之势游说朱滔、王武後,于是形成三镇连兵反唐,推朱滔为盟主,又联络淄青镇李纳。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後称赵王、李纳称齐王,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接受朱滔等的劝进,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其后建中四年十一月,朱韬之兄朱低在长安称帝,

国号秦,史称“二帝四王”。贞元元年朱滔病死,贞元二年李希烈被部将毒死,二帝四王之乱平息。

6. 布政使司

【答案】布政使司是中国明代直辖地区的省级行政机构和区划。为加强中央集权,明政府改元之行省机构为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仅主管民政。明代仍称布政使司为省。除京师、南京以外,计有13个布政使司;京师又称北直隶,南京又称南直隶,此即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俗称为十五省,为明代直辖地区的行政区划。明代的布政使司是元代行省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清代以来内地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布政使司下辖府、州、县和土府州县及部分土司。明布政使司虽为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但自明朝中叶以后,各地遍设总督、巡抚,布政使司受其节制,地位下降。

7. 法相宗

【答案】法相宗是指隋唐时期佛教的重要宗派。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由玄奘创立于贞观

,故名“法相宗”年问,其核心思想是“穷究万法之性相”。以其论证“万法唯识”、“心外无法”

,为宗旨,故又称“唯识宗”。它崇奉的主要佛经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和《唯识二十论》

主张宇宙万物皆由“识”幻化而成。

8. 屯田

【答案】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又称屯垦。西汉以来,历代为解决军粮供给、军费开支问题及补充国库储备,多组织兵士、利用人犯或招募农户垦种,主要采取军屯和民屯两类形式,军屯即以军事组织形式由军兵及其家属进行屯种,军屯的生产者称屯田兵或田卒,民屯即以民户为主体的有组织屯种,其中包括一般民户屯种及罪犯屯种,民屯的农民称屯田客或典农部民,与国家按四六或对半分成。屯田制度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历代所行屯田,组织性强,耕种面积大,便于水利建设,变大片荒地为良田,对当时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开发边疆起到积极作用。

9. 《三国志》

【答案】《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2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共65卷。作者是西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自东汉末黄巾起义至西晋灭吴的近百年历史。选材精审,文辞简洁。但因过于简略,时有脱漏。刘宋裴松之作《三

,引书达140多种,与原书具有同样的价值。 国志注》

10.老子

【答案】老子姓李,名耳,字聘,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是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老子》探讨了儒、墨所忽略的宇宙本原问题,提出了“道”的哲学范畴,它无形无象但无处不在,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其反对儒、墨“仁政”、“尚贤”的政治理论,核心思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使民无知无欲。《老子》一书中涵盖了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揭示了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但其缺陷在于把矛盾对立面的转化关系过分夸大,认为事物发展仅仅是简单的循环,从而走向相对主义。

11.律令格式

【答案】律令格式是隋唐法律的基本表现形式。律是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惩罚条文。令是对国家典章制度的规定。格是政府以诏救形式颁布的各种禁令,主要是对违法者的处罚,可看作对律补充和变通条例。式是官府机构的办事章程。律、令创始于秦,格、式创始于东魏、西魏,至隋并行,唐沿用而更加完备,四者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构成严密的统治制度和法典体系,为后世法律所本。

12.卫所制

【答案】卫所制度是指明朝军队的基层组织,分为卫、所两级。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长官为指挥使。一卫有五个千户所,每千户设千户一人。每千户有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设百户一人。卫、所遍布全国,镇守四方。卫所隶属于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并听命兵部。

二、论述题

13.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答案】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可低估。

(1)经济方面:大运河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五百多里。它的开凿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经济中心南移以后,大运河作为槽运的主要通道,其作用更加凸显。另外,随运河成为交通干道后,沿河逐渐兴起了一批商业贸易城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沿河城市带和经济带。

(2)政治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南北联系,巩固国家统一具有重要作用。大运河开通以后,极大改善了南北交通条件,中央政府得以对南北实行有效的控制。

(3)大运河虽在客观上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但在中国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大背景下,它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广大百姓的沉重负担上的。从大运河的开凿,到嘈运的实现都是如此。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