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834行政学之公共行政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回归模型法

【答案】回归模型法是指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构造数学模型,以近似地表达某种活动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并测定其效率的一种方法。回归模型是由具体的方程式所组成的随机的经济数学模型,反映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相关关系。“回归”这一概念是英国统计学家道尔顿提出的,他在研究人的身高过程中发现父母的身高与子女的身高有一定关系,父母高的子女反而矮一些,父母矮的子女反而高一些,他称这种现象为“回归”。回归模型法是对这一思想的应用。

2. 绩效管理

【答案】绩效管理是指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统一的绩效日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绩效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公共管理者的主要职责。绩效管理可分为工商部门绩效管理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工商部门绩效管理是指在工商管理中,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组织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指组织系统整合组织资源达成其目标的行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区别于其他方面纯粹管理之处在于其强调系统的整合,绩效管理包括了全方位控制、监测、评估组织所有方面的绩效,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者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

3. 关键路径法

【答案】关键路径法是指通过分析项目过程中哪个活动序列进度安排的总时差最少来预测项目工期的网络分析方法,英文简称CPM 。关键路径法是网络规划的一种方法,源于1957年雷明顿兰德公司的詹姆斯·凯利和杜邦公司的摩根·沃克所做的一项“工程规划与安排”研究,目的在于以最小成本求取最佳工期。关键路径法便于计算,能使复杂的任务、工程条理分明,井然有序; 便于领导者通观全局,抓住关键,安排实施; 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4. 政府绩效与结果法

【答案】《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是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意在提高政府绩效的法案。该法案认为,联邦事务中广泛存在着浪费和无效率的行为。这些行为既降低了美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也削弱了政府满足公民需要的能力。由于对结果和绩效的关注不足,致使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强调政府行动的绩效和结果。为此,该法案明确提出了政府绩效改革的目标:

①联邦政府必须系统地为自己的行动结果承担责任;

②通过绩效改革运动,引导政府行为确定项目目标并相应实行绩效评估,并向公众公布结果; ③通过注重结果、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对公众的责任感;

④为联邦官员提供更多的关于项目结果和服务质量的信息,促使他们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和高质量的服务;

⑤为制定相关法令提供更多的关于目标方面的客观的信息,增进国会决策,促进联邦项目的效率和效能;

⑥提高联邦政府内部不同机构相互间的管理。《政府绩效和结果法》是美国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的里程碑,来对世界各国政府的绩效管理影响深远。

5. 反激励

【答案】反激励是指领导者通过向下属的心理施加反向负刺激,来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的方法。其设置一种强烈的危机情景,使行为者产生一种反作用力,进而形成强大的内压,以取得“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效果。这是一种比较特殊而又具有高超艺术性的方法,比竞争激励更进一步,需要有特定的客观条件,运用时一定要因人、因事、因情而定,不可盲目行事,以免适得其反。

6. 公共政策分析

【答案】公共政策分析是指对公共政策的调研、制定、分析、筛选、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公共政策分析的核心问题是对备选政策的效果、本质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在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筹学和系统分析侧重于对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公共政策分析则侧重于对问题的性质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新的政策方案和解决途径。

7. 诱导性行政方法

【答案】诱导性行政方法是指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其通过有效利用非强制手段,使行政人员和公众自动、自觉、自愿地去从事政府所鼓励的工作、行为和活动。

①诱导性行政方法的特点在于,通过政府和管理者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使人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和谐地去行动。

②诱导性行政方法综合了社会学方法和心理学方法,其内容复杂、手段繁多,主要可归结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激励两种方法。

8. 契约论

【答案】契约论,又称社会契约论,是指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用契约关系解释社会和国家起源的政治哲学理论。通过把社会和国家看作人们之间订立契约的结果,来说明政治权威、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来源、范围和条件等问题。一般认为契约分两种:社会据以成立的契约称为社会契约,政治机构或政治权威据以确立的契约称为政府契约。

二、简述题

9. 简述系统学派的组织原则。

【答案】(1)整体性原则。规定组织系统是个整体,整体是要素的有机结合,只有整体才能产生整体效应,因此,应当强调总体目标、利益和功效。

(2)有序性原则。规定组织是按一定秩序和等级形成的系统,因此,应当合理划分等级和部门,并相应规定权力和责任。

(3)结构性原则。规定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结构,要素和结构共同决定组织的性质,因此,必须正确选择组织的结构。

(4)动态性原则。规定任何组织都处在动态之中,一个系统的质一旦流入其他系统就会具有其他系统的质,因此,应当注重社会环境和组织自身条件的变化,实现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不断努力改造内外环境。

(5)相关性原则。规定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因素的变动将影响其他因素的变化,因此,组织的一切决策都必须作系统的设计。

(6)开放性原则。规定只有开放的系统才能与环境大量交流信息、能量和材料,才能形成有效的投入、转换和产出的良性循环,实现嫡的负值转换,因此,组织应当尽可能扩大与环境超系统的双向交流,以取得不断发展。

(7)最优化原则。规定期望值将引导组织的持续努力,较强的动机和较好的组织条件是将组织推向前进的动力,因此,应当努力使组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首先是最佳决策状态。

(8)反馈原则。规定信息反馈对保持组织的稳定、有效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设计组织活动流程中的回路,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包括较为灵敏的自动报警系统。

10.简述行政伦理和行政道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行政管理实践必须考虑其正当性和善的要求,这就存在着行政伦理和行政道德问题,在认识行政伦理和行政道德问题时,既要看到二者之间的区别,也应该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

(1)行政伦理和行政道德的区别

行政伦理和行政道德的区别在于二者的内涵不尽相同,具体内容如下:

①行政道德。主要涉及行政主体个人实践活动的正确规范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这主要是作为行政主体的公务人员在行政管理的职业实践中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其包括公务人员的道德传统、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规范和道德风尚等。

②行政伦理。主要是人们关于行政活动对错的判断过程以及判断的理由,这主要涉及行政主体行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即领导、决策和执行等行政管理活动的合法性问题,其既包括公务人员个体在行政管理实践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活动与道德规范,也包括行政主体作为群体及组织机构在行政活动中所应遵循的价值规范。

(2)行政伦理和行政道德的联系

①行政伦理包含着行政道德。根据对行政伦理和行政道德内涵分析可以发现,行政伦理概念的外延要大于行政道德的外延,其中包含着行政道德的内容。简言之,伦理是一种包含着道德,同时又高于道德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