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大学法学院856公共行政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述题
1. 简述公共服务伦理理论模型的沿革。
【答案】(1)公共服务伦理的研究的六个阶段(六个范式)
①20世纪40年代的理论模式,该模式偏重于研究政策制定者,尤其是选举产生的官员的伦理道德问题,认为必须使行政人员能够根据行政伦理鉴定和质疑行政决策的标准,而非简单依靠习惯伦理及传统道德进行决策。
②20世纪50年代的理论模式,该模式重在研究行政管理中的伦理价值。认为行政管理者决策的标准、对于行政人员的决定具有指导作用的基本假设,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主社会的核心价值。
③20世纪60年代的理论模式,在人们达到更加完美的抽象道德准则之前,伦理标准是可以变化的。在品行、伦理和道德之间,伦理和道德都是判断品行的标准。;
④20世纪70年代的理论模式,主要是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一些观点。伦理标准随着时间推移需要方式变化,行政管理者需要对这些标准的更新及其要求的变化做出反应。行政管理者的伦理标准应该反映出对于社会核心价值的承诺,而且对影响决策的伦理标准乃至决策本身,行政管理者也负有责任。
⑤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理论模式,其理论焦点是行政管理人员应该独立地鉴定行政决策的标准与过程,并能够理性地进行质疑。行政管理者的伦理标准应该承接社会核心价值。伦理标准的内涵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
⑥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理论模式,行政人员应当具有独立于行政组织的判断标准,这些标准应该反映出对于社会核心价值的承接和对于组织目标的认同两个方面。对于决策及决策标准,行政管理者在负有个人责任和职业责任的基础上,还应包括对组织负责。
2. 简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答案】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争论的不同价值取向的要点可以概括如下:
(1)市场失灵的主要问题
市场失灵是指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和宏观经济的不稳定的一种情形。市场失灵的主要问题包括:
①个人的价值观和自由与社会公理和原则存在矛盾;
②完全竞争假定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导致独占、寡头垄断、垄断竞争、自然垄断、过度竞争等问题,损害了社会效率;
③一般竞争均衡不适用某些领域,尤其涉及规模效率迅速增长的经济活动;
④帕累托最优由于完全市场假定不成立而不能实现;
⑤信息存在不完备性或非相关性;
⑥由于存在不完全均衡,因此,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⑦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时产生偏离;
⑧市场不会自动供给公共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较多的市场缺陷,问题可能更为严重。
(2)政府失灵的主要问题
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对社会的经济管理经常缺乏明确的利益主体、责任主体,由此导致政府效率低下和政府官员冷漠无情。
②政府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能难以实行,而政府追求社会公平经常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③政府由具体的官员组成,而作为自然人的政府官员并小会因为承担公共责任而自然产生任何道德优势,他们同样也会犯错误。
④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法理或法律上的契约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不完整、不对等的,政府行为因此时有失序或失控,并导致难以对政府违约行为惩罚。
⑤政府作为特殊的政治主体和经济主体,其微观经济运作如同私营企业一样也涉及复杂的产权关系和激励机制,政府与市场小能实现相互替代。
⑥垄断性是政府的不可克服的弱点:低效率、机构膨胀、寻租行为等一系列加剧政府行为社会成本的消极问题。
⑦“逃避错误成为政府官员的普遍行为准则,其结果导致短视、惰性、缺乏创新精神等程式化政府行为的泛化。
⑧“多数人原则”选举体系的维持,从来都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终将被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以及与之相一致的少数人决策是必然的。
3. 简述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答案】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是指行政行为所具有的符合法律规定、不会被有关机关、法院依法宣布撤销或者宣布无效的条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行政行为的核心。只有具备合法要件,行政行为才能产生预期的法律效果,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职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行政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可以分为实质的要件和形式要件两类。
(1)行政行为合法的实质要件
指行政行为主体所实施的行政行为具备符合实体法规定的条件,主要包括:
①行政行为主体合法。即做出行政行为的当事人必须有行政行为主体的资格,其产生和存在有合法的依据,其组织方式、职权范围和活动方式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②行政行为不超越法定权限。即行政行为主体所做出的行政行为必须是在法律确认的或者是
其他主体授权范围内。行政行为主体只能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做出行政行为,超越权限的行政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
③行政行为必须是职务行为。指行政行为必须是由行政行为主体依据法定职权做出的行为。行政行为主体的非职务行为不能构成行政行为。
④行政行为的内容合法。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符合法律规定,也要符合法律的目的,即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在羁束行政行为中,行为内容必须严格符合法定的具体标准; 在自由裁量行为中,行为内容也必须在法定的裁量幅度内。
⑤行政行为的意思表示真实。指行政行为的意思表示是内在的真实表示,不是基于误解、胁迫等违反行政行为主体本意做出的; 同时,意思是完整的,不是片面的; 而且意思表示是合法的,不能超出法律规定; 最后,意思表不要公平合理,既要考虑当事人的利益,也要考虑公共利益,不能只片面考虑一方面的利益,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利益。
(2)行政行为合法的形式要件
指行政行为主体所实施的行政行为具备符合程序法规定的条件,主要包括:
①符合法定的形式要求。对于法律有明确规定的要式行政行为,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形式做出; 有特别规定的非要式行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但是不得违背法律的限制性要求。
②符合法定的程序要求。一是要符合法定的步骤,即行政行为要符合法定的过程、阶段和手续; 为各步骤要符合法定的顺序。
③符合法定的时限要求。即行政行为必须在法定的时限内做出。对于法律没二是行政行
4. 简述民主行动理论的内容。
【答案】民主行政理论是60年代新公共行政运动的理论在80年代的发展。其核心观点认为,民主价值观和政治伦理规范是一切行政价值的基础。因此,按照“主权在民”的宪法精神,有必要强调行政的公共属性,进而使公共行政始终是“主权的委托者”,始终尽心尽责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始终以人民的意志为转移,始终以不断增进人民的福社为己仟。民主行政的理论观点概括起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在于代表和最大限度地表达公共利益。因此,公共行政必须超越党派观点超越团体利益,始终如一地维护社会公平、公理、公德,维护社会正义。
(2)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实现国民实质性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国民参与是保障行政民主的根本途径,而行政民主山于政治与行政的不可分性成为政治民主的必要条件,同时亦是政治民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保行政“主权的委托者”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实现行政的为国民服务的最高宗旨。与此相联系,必须实行开放式的政府公共政策议程,大大增强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在防止专业主义或“专家治国”的同时,反对任何以效率或成本为借口实行行政集权,甚至行政专权。
(4)反对“价值中立”,主张通过积极的公共政策充分而有效地反映和体现社会各阶层的意愿、需求、利益。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