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分析组织传播中丰裕媒介(RichMedia )和医乏媒介(LeanMedia )的特性及使用策略。
【答案】组织传播学者达夫特和伦格尔提出了“媒介丰裕度模型”,其要解决的是:一个组织“面对大量的各种组织任务,管理者将如何在诸多的传播媒介之间作出取舍”。他们指出:“可使用四种标准来区分媒介的信息传输能力:获得及时反馈的能力、多种提示信息的利用、自然语言的使用以及对个体的关注。能够满足上述所有或多个标准的传播渠道被称为是丰裕媒介,而不具备或只具备上述少数特征的渠道则被称为是I 乏媒介。”
(1)由这四个区分标准,可以总结出两者各自的特性:
①丰裕媒介获得反馈的能力强,匮乏媒介获得反馈的能力较弱。
②丰裕媒介的信息渠道多,匮乏媒介的信息渠道较少。
③丰裕媒介的语言更生活化、更自然,医乏媒介的语言更规范,更正式。
④丰裕媒介更适于人际交流,匮乏媒介更适于组织传播。
(2)由于丰裕媒介和医乏媒介各自特性的不同,在选择传播媒介时,就应当辩证对待,讲究使用策略:
①丰裕媒介适用于处理歧义性高的任务,因为其传播的信息量大,可以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如果用丰裕媒介处理日常事务,过多的提示会导致信息混乱和多余的意义。与之相对,匿乏媒介适宜处理日常事务,因为日常事务具有程序性和稳定性,不需要过多的信息来支持。如果用匾乏媒介处理歧义性高的任务,则其揭示的信息不足以表达复杂的讯息,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②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使用丰裕媒介,可以获得更好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在组织传播中使用医乏媒介,可以维护组织的地位和形象。
2. 请谈一下你对“受众即市场”说法的认识。
【答案】(1)把受众看作市场或消费者的观点,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①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③传媒活动既然是市场活动,那么各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争的对象自然是消费者。
(2)“受众即市场”观念的变迁
“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对受众市场性质的看法,随着时代变迁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前,多数传媒把受众看作是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其
有效经营方式是提供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 而在媒体丰富化的今天,许多传媒则认为大众市场已经饱和,因此,准确进行受众定位,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小众”市场成了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
(3)“受众即市场”观念的弊端
“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如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也能够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的某些行为特点。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观念是不完善的。麦奎尔曾经指出它有以下几个问题:
①它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传媒负责提供商品,最大问题是如何通过“营销”使受众接受这些商品; 受众只能在被提供的商品范围内进行选择,最大问题则是如何“盘算”着花钱。复杂的社会传播关系被简化成了单纯的买卖关系。
②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如收入、性别、年龄、学历等,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③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一一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④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因为在受众看来,他们并不单纯是消费者,而且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拥有传播权利的主体。
因此,不能将受众简单地等同于物质商品的消费者,也不能将传媒简单地等同于生产和提供物质商品的企业,归根到底,这是由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3. 传播学与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麦奎尔曾说:“任何传播学都必然要用数个不同的理论和证据加以构筑”。科学是走向成熟的标志。传播学也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这三者的关系犹如一座“传播学术金字塔”。
传播科学位于塔顶,传播理论位于塔腰,传播研究位于塔基。任何华丽的塔顶都离不开稳固的塔基支撑,而没有塔顶只有塔基,只能算是正在施工的建筑。这就是传播研究最先出现、传播理论延后诞生、传播科学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换句话说,传播学的诞生是一个长时间的缓慢的渐进的转向过程,即逐步由应用研究转向基础研究、由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由单一研究转向综合研究、由依附关系转向独立地位的过程。
4. 结合现实情况,说明大众媒介在怎样影响现代人的生活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答案】(1)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大众媒介环境之中,接触大众传媒,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曾这样介绍美国人的生活与大众媒介的关系,“美国人平均把醒着的几乎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这些媒介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这种状况其实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存在,接触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部分。
(2)大众传播之所以会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
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大众传播为人们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
②大众传播为人们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
③大众传播为人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④大众传播为人们提供娱乐,使人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等。
这些都是人们通过接触大众传媒得到的实际感受,也体现了大众传播对现代人的“有用性”。实际上大众传播提供的并不仅是“服务’,,它还作为一种改造的力量,对现代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5. 什么是冷媒介和热媒介? 你认为互联网、手机、ipod 、游戏机属于哪一类?
【答案】冷媒介/热媒介理论可能是麦克卢汉最容易被人误解的理论之一,也是人们批评他概念界定晦涩不清的主要论据之一。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中,感觉是中心概念,冷和热的划分也是从媒介使用者的感觉上来划分的。对于使用者而言,参与度较低的媒介就是热媒介,参与度较高的就是冷媒介。冷与热的划分并不绝对,是相当主观的感觉。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同一媒介的冷热感觉可能不同。因此一个媒介是冷媒介还是热媒介,必须结合具体的使用者和环境才能做出判断。
一般而言,热媒介的讯息清晰程度较高,不需要接受者投入较多的想象力,比如照片; 而冷媒介的讯息清晰程度较低,需要接受者参与其中,运用自己的想象填补缺失的讯息,比漫画、互联网、手机、ipod 、游戏机。此外,从受众的参与程度来看,热媒介具有排他性,冷媒介具有包容性。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器官,并使讯息的清晰程度较高。
6. 简述马莱兹克模式。
【答案】马莱兹克模式是由德国学者马莱兹克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在这个模式中,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大众传播场就是大众传播过程中诸种社会关系的群集和总和,他认为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磁场”中进行的,而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显示其传播的性质和作用。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二、论述题
7. 传播流研究的卞要成果有哪些?
【答案】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和创新的扩散等。
(1)拉扎斯菲尔德把人际网络中积极地向他人传递信息产生影响的人称为意见领袖,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