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0201中国哲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四德与七情
【答案】四德与七情是指喜怒哀乐四种道德情感和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刘宗周认为,喜怒哀乐四气是正常流转的,没有“过”与“不及”分别与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原则相对应,喜怒哀乐分别代表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情感; 这种道德情感并不是现实中人们所说的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情感(七情),七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过或不及造成的,是由喜怒哀乐转化而来的,由此可见,七情是不好的情感。他认为喜怒哀乐这四德没有不好的方面,是纯粹天然的,它们无论是己发还是未发,都无法在其上面用工夫。而七情则是后天感应外物的结果,是由人为造成的,皆来自于人的欲望。道德实践可以在七情上用工夫,对其加以遏制。
2. 良知
【答案】“良知”原出《孟子》,是指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人具各明辨是非的知觉,只须依“良知”而行,自然合乎道德规范。每个人内心都是道德标准、善行范式的,知识后天受到人情世事蒙蔽。因而从实然的角度看,它就是不存在。他认为致良知是圣人之事,愚夫愚妇不可为。要求人反求自心,消除人欲,以求与万物一体,并主张知行并进,知行合一。
3. 三张伪法
【答案】三张伪法是指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的伪法,即旧天师道的戒律、教义、道术等。南北朝初年,天师道不为政府所容,陷入困境。一些道教学者便对天师道进行整顿和改造,最有名的当属寇谦之。
①首先,他认为要“以礼度为首”用儒家礼法来改造天师道,用臣忠子孝的原则充实其戒律; ②其次,要“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
③此外,要整顿组织,加强科律。经过“废三张伪法”的整治活动,旧天师道在各方面得到改造,改造后的天师道史称北天师道,开始占据正统宗教的地位。
4. 法后王
【答案】法后王是学术界对荀子的历史思想的概括,指周文、武,使之与孟子的“法先王”对立。实际上并非如此。荀子曾说过:“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非相》)冯友兰认为,荀子所说的“先王”和“后王”称呼不同,但皆指周文、武。由于他们距离战国时代有七八百年之久,所以有时用“先王”来称呼他们; 又由于他们是三代之王中的最后之王,所以有时称之为“后王”。荀子批评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非十二子》)时,意思是说孟子仅仅了解先土的枝叶皮毛而不知道先王的根本精神。荀子和孟子的对立,根本小在于“法
后王”或“法先王”这两个名词上。
5. 气种
【答案】气种是王廷相为了回答“统一的气为什么能够产生不同的万物”而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万物在宇宙原始物质(元气)中都对应着一种潜在的种子,由于这些种子是不同的,所以由这些“种子”决定的天地万物也是千差万别的。除此之外,他还认为“气种”是具有稳定性的。他提出:“万物巨细柔刚,各异其材,声色臭味,各殊其性。阅千古而不变者,气种之有定也。人不肖其父则肖其母,数世之后,必有与祖同其体貌者,气种之复其本也。”
6. 离坚白
【答案】“离坚白”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与“合同异”相对。语出《公孙龙子·坚白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 柑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他们认为人们感官接触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他们用“离坚白”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眼看小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 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 由此断定,“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这一观点具体分析了感觉接触事物的特殊性,但却夸大了其特殊性,割裂了人的认识功能的统一性
7. 盈天地皆心
【答案】“盈天地皆心”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的观点,他认为心才是世界的终极实体。心的范围极广,天地之间都是心的表现,心在变,其具体表现就是“万殊”。理在心中,所以穷理就是去观察此心在世间万物上的表现。黄宗羲认为心即气,具有虚明的特征,可以被人认识和知觉,气是具有灵明的作用的,所以气所到之处,都有心的作用,不仅仅我们身体内部的才是心,整个世界都是即心即气的,没有心外的东西。
8. 静中养出端倪
【答案】“静中养出端倪”是明代思想家陈献章在静坐的时候得到的一种体验,指在静坐中显露出自己的心体,即“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因体验到了心之本体故称“静中养出端倪”。“端倪”一方面具有某种神秘的意味,另一方面是指“善端”即孟子所说的四端。静坐本质上是一种求之于内心的力法,对陈献章思想的形成有决定意义,开创了明代心学的先河。
二、简答题
9. 试比较荀子与孟子王霸观的异同。
【答案】(1)荀子认为王与霸是程度上的不同
荀子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王与霸都可以强国,但是比较而言,“粹而王,驳而霸”(《王霸》),与霸道相比,王道可谓是更为理想的政治主张。荀子认为,王与霸的不同不是种类上的不同,而是程度上的不同。
(2)孟子认为王与霸是种类上的不同
孟子则认为王、霸的不同是种类上的不同,是相互对立的。孟子非常轻视齐桓公,他认为:“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苟子则认为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仲尼》),基本上肯定齐桓、管仲建立的霸业,只是认为齐桓、管仲的霸业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为“王”。
总而言之,孟子认为王与霸的不同只是种类上的不同,荀子则认为是程度上的不同,这就是他们的王霸观区别。
10.试辨析郭象的《庄子序》与《庄子注序》。
【答案】(1)《庄子序》
《庄子序》是郭象为《庄子》作的序,是《庄子》一书的提要。在书中,他讲述了庄子的哲学体系、历史地位与作用,并且对《庄子》一书的要点进行了简明扼要地论述。《庄子序中说道:庄子虽然没有体现真正的无心,但就他所讲的道理说,那就是很好的了。这都是评论庄子与《庄子》的言论。这篇《庄子序》究竟是不是郭象所作,是学术界一直以来辩论的问题。无论是不是郭象所作,从哲学与文学角度看,《庄子序》都是第一流的。
(2)《庄子注序》
郭象还著有一篇《庄子注序》。《庄子》有个古抄卷子本,郭象在《天下》篇注“以贻好事也”之后,还有一大段曰:“夫学者尚以成性易知为德,不以能攻异端为贵也。然庄子阂才命世,诚多英文伟词,正言若反。故一曲之士,不能畅其弘旨,而妄窜奇说。”紧接着,郭象列举了当时流行的《庄子》中的几个篇目,指出诸如此类的篇都是巧杂:“其所求庄子之意哉? ”因此在《庄子注》他把这些篇都删除了,仅留下了三十三篇。此即现在流行的《庄子》。
(3)辨析
《庄子注序》与《庄子序》各有各自的内容,各有各自的作用,不可相互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但是,如果确定《庄子序》是郭象所作的话,那么《庄子序》与庄子注序》肯定存在联系。因为任何人讲《庄子》,都是他所理解的《庄子》,这样一来,郭象的《庄子序》即《庄子注序》。但是,就文章的体裁而言,《庄子序》只是《庄子序》,而不是《庄子注序》。
11.略述后期墨家在名实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看法。
【答案】在我国先秦逻辑史中,对名实观的研究比较成熟、完善的当属后期墨家。
(1)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墨子指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认为只知道名称,不能算有知识,认出名所指的实来才算有知识,这才是重要的。例如,盲人能同常人一样知道白黑之名,但是由于他不知道白黑之实,所以他不能正确地选取黑或白的东西。
(2)取实予名
后期墨家发展了墨学“取实予名”的思想,指出名与实的关系是“以名举实”。《经上》说:“举,拟实也。”即“举”是指摹拟客观对象。即“实”是客观对象,是第一性的; 名词、概念是用来表达客观对象的,是第二性的。后期墨家还认为名词、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只能存在于事物之中,而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这就对公孙龙提出事物属性或概念可以独立“自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