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22语文教育学[专业硕士]之语文教育学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语文教材有哪些主要类型?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请根据当地所使用的一套语文教材作出简要评析。

【答案】(1)语文教材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语文教材按照编排类型,有综合型和分科型之分。

①综合型

综合型语文教材是我国的传统类型,它是将阅读、写作、语文知识等内容综合编在一起,将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学系统等合编在一起。

②分科(分编)型

分科(分编)型语文教材是按照语文内容的不同种类和训练体系而分编成自成体系的多种并行教材。在我国语文教材史上,有代表性的分科语文教材有1956年的汉语、文学分科教材,1982年的重点中学的阅读、写作分编教材等,其余的很长时间内,都是使用综合型语文教材。

(2)对小学语文人教版的一年级下册教材的评析

该教材的教学内容及编排的特点包括: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有趣的自然科学。这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每组包括1课“识字”、4~5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形式多样,包括四字词语组成的韵语、新三字经、对子歌、儿歌、谜语、数量词组成的韵语、谚语等多种形式。必学课文共34篇,要求背诵的有11篇。“语文园地”面貌一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八组教材之后有五篇选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结合讲读课文进行教学,如《春风吹》一课,可以在教学第一组“多彩的春天”时引导学生阅读。最后是两个生字表。(表一是要求会认的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汉字的编排,继续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550个常用字,会写250个在本课或以前认识的字。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练习里标明。此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本册教材除体现了整合的思想外,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 简述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作知识的演进。

【答案】(1)传统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

传统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包括:

①具有较强应试性的文章作法知识

a. 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的过程性写作知识;

b. 关于文章结构的知识,典型的就是起承转合,极端的是八股文的程式。

②写作知识

写作知识,指直接套用了阅读教学中的现成知识,指向一般写作能力培养的文章作法知识,主要在文选型的教材中体现。

(2)现代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

文体知识是现代写作教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构成。文体分类知识的引进,最早可以追溯到傅斯年1914年写的《怎样做白话文》。在该文中,傅斯年引进西方分类理念,把白话文分为形状文、记叙文、辩议文、解说文四类,形成了与传统的“篇章学”迥然不同的“近代文体论”。

(3)当代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

①汉语、文学分科期间

在错误的思想的误导下,写作教材建设与知识开发一度停滞,写作教学成为分科的“牺牲品”。 ②20世纪so 年代

a. 写作教学的第二波浪潮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掀起了语文设科以来写作教学内容研究与教材建设的第二波浪潮。第一波浪潮以文体知识取代文章学知识为标志,第二波浪潮则以对读写关系的反思、对能力和知识关系的反思为标志,致力于写作知识的系统性、序列化的科学追求。

b 该时期教材的特点

第一,追求写作教学的独立性和科学化。独立是途径,科学化是方向。所有这些教材,都试图解决分编型教材的科学化问题。

第二,试图改革旧的教材体系。

③20世纪90年代

到20世纪90年代初,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基本上是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有时包括应用文)三大文体的写作知识。

3. 如何理解学生主体性的发现是语文教育现代性的一个核心理念和价值。

【答案】学生主体性的发现是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又一重要理念和核心价值。在现代性理论中,主体的发现常常被视为现代性的重要标志。笛卡儿因为首先在哲学上提出主体的概念而被视为现代性哲学的先行者; 黑格尔也强调,主体性是现代的原则。教育主体性的发现是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探索、认识及反思的结果。我国真正确立学生主体性的核心理念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特别是杜威教育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影响。新学制中,语文课程纲要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1)强调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

(3)通过活动的方式学习语文课程。

4. 什么叫“教学有法”? 什么叫“教无定法”? 请你谈谈“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的关系。

【答案】(1)“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是有规律的,它具有一定的法则、原理,着眼于教学的科学性。教学的科学性,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教学内容要注意科学性;

②教学自身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学科的一般科学原理。

(2)“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指的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多样的,着眼于教学的艺术性。教学的艺术性,指的是教学活动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它的典型特点是不容许千篇一律,它是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上形成的教学的技能技巧。

(3)“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的关系

①人们对二者关系认识的偏颇

人们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理解,往往存在很大的偏颇:一讲“教学有法”,便J 咯守成法不变,教条主义、公式化; 一讲“教无定法”,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学上的程式化和主观随意性即是这是偏见的突出表现。

②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学艺术的丰富多彩,并非就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教学科学的严谨系统,也非刻板教条。一个教师在教学上如果没有科学知识的理论武装,很难形成真正的教学艺术。同样,教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也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反复锤炼才能得以实现,它决不能一蹦而就。离开了教师教学艺术的实践活动,教学的科学知识也将成为一纸空文,几条“死法”。因此说,“教学有法”和“教无定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5. 什么是教学过程? 你是怎样理解语文教学过程的?

【答案】(1)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科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复杂的、多方面统一的教育过程。

(2)对语文教学过程的理解

①语文教学过程的含义

语文教学过程,指语文教师在明确了语文教学目标,落实了语文教学内容之后,借助各种媒介,通过一连串的教学环节和各种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展开多向度的沟通和对话的过程。

②语文教学过程的层次

a. 第一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