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师范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然地理学

【答案】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它们包括该系统两级组织水平的研究。

2. 土壤剖面

【答案】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态的土壤剖面,因此,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的若干发生层次、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土壤剖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通常由人工挖掘而成,供观察和研究土壤形态特征用;因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显露的土壤垂直断面称自然剖面。

3. 土地

【答案】土地是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与植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人类目前和未来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我国地理学家普遍赞成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认为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4. 地轴

【答案】地轴是为研究地球运动而假想的轴。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始终不停地围绕该轴线运转。地轴通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南北极点,和地球的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和地球的公转轨道面斜交。地轴空间指向:某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5. 喀斯特作用

【答案】喀斯特作用是指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为主,以流水的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为辅,共同对碳酸盐类岩石的破坏改造作用。其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存在可溶性的岩石和具有溶解力的流动的水。碳酸盐类岩石主要包括: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尤其是节理发育、层厚、质纯和位于区域性断裂带的石灰岩,喀斯特作用最强。

6. 沉积作用

【答案】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

淀、堆积的过程。广义的沉积作用指造岩沉积物质进行堆积和形成岩石的作用,包括母岩的解离、解离物质的搬运和在适当场所的沉积、堆积,以及经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固结为坚硬岩石的作用;狭义的沉积作用指介质中悬浮状物质的机械沉淀作用。按沉积环境可分为大陆沉积与海洋沉积两类;按沉积作用方式可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三类。

7. 干洁大气

【答案】干洁空气是指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是地球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此外还有少量氢、氖、氪、氙、臭氧等稀有气体。从作用上看,氮气对太阳紫外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丰富的氧气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繁殖的必要条件:二氧化碳的存在是是光合作用发生的必要条件:臭氧具有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的能力,保护人类健康。

8. 剥蚀作用

【答案】剥蚀作用是各种地质营力,如风化、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进行破坏,在作用过程中将破坏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它使隆起的地表逐渐被夷平。剥蚀作用的速度,与该地气候、地形及地址有关,一般在炎热干旱的低地剥蚀作用最慢,而在寒冷潮湿有冰川的高地剥蚀作用最快。剥蚀作用总的效果是使地表物质不断被移走,地面逐步下降,直至外力作用消失或造成平地为止;接着剥蚀作用而出现的为沉积作用,结果是令地面物质增加。

二、分析题

9. 论述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答案】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有:

(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

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称为成土母质,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①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②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具有影响

③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④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⑤母质因素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①气候影响次生戮土矿物的形成

②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③气候对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④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⑤气候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气候带发育有不同的土壤类型

(3)土壤发育的生物因素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活跃因素。

①绿色植物吸收营养元素,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成活体有机质,再以有机残体形式聚积于母质表层,经微生物分解、合成和转化,丰富了母质表层的营养物质,产生了肥力特性,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②不同植被类型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性质和数量是有差异的;不同植物群系决定着土壤形成过程的发展方向,植被类型的演替又导致土壤类型的演变。

③土壤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释放其中潜藏的能量和养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促进土壤肥力不断发展。

④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 (4)土壤发育的地形因素

①地形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主要表现在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面辐射的差异。

②地形支配地表径流。

③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

④地形影响土壤发育过程。

(5)土壤发育的时间因素

土壤的形成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土壤有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①绝对年龄是指土壤在当地新风化层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时起直到日前所经历的时间。 ②相对年龄是指土壤发育阶段或发育程度。

(6)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演变的影响

①人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耕种、灌溉、施肥等活动,使原有土壤形态和性质有重大改变,形成了人为土。

②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性质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在认识土壤客观性质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利用、改造、定向培肥,创造不同熟化程度的耕作土壤。

③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素和各成土因素之间的对比关系来调整土壤的发育过程和形成方向。

10.现代气候干旱的分布,试分析原因?

【答案】(1)现代气候干旱的分布

现代干旱气候分布区域大致是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诸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大沙漠、塔尔沙漠、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沙漠带、西南非洲的卡拉哈利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等;纬度10°-30°附近的热带大陆西岸地带,如北美加利福尼亚沿岸、南美秘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