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兰州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地震
【答案】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即大地的快速震动。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 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
2. 日地距离
【答案】日地距离是指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地球距离太阳约1.5×l0km ,这样的距离不近也不远,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比较适中,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高于水的冰点、低于水的沸点,大部分水以液态存在,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
3. 基岩
【答案】基岩是指地球陆地表面疏松物质(土壤和底土)底下的坚硬岩层,它是风化作用发生以后,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形成一些在常温常压下较稳定的新矿物,构成陆壳表层风化层之下的完整的岩石。作为工程地质概念的基岩是指作为地基的岩石,而岩层是指呈层状的岩石,一般沉积岩和沉积岩的变质岩为层状岩石,完整基岩是指桩基嵌入的岩石无裂隙、节理、风化等情况。
4. 潮汐
【答案】潮汐是指海洋水面因受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而定时上升,在潮汐循环中,自低潮至
,晚上的称为“汐”,合称为“潮其后一个高潮的潮位变化过程。古代称白天的河海涌水为“潮”
汐”。现代社会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在不考虑其他星球的微弱作用的情况下,月球和太阳对海洋的引潮力的作用是引起海水涨落的原因。潮汐不仅可发电、捕鱼、产盐及发展航运、海洋生物养殖,而且对于很多军事行动有重要影响。
5. 岩浆岩
【答案】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圆所形成的岩石,又称火成岩。它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岩主要有侵入和喷出两种产出情况,侵入在地壳一定深度上的岩浆经缓慢冷却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岩浆喷出或者溢流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
8
6. 大陆岛
【答案】大陆岛是指位于大陆附近,在地质构造上与邻近的大陆有密切的联系的岛屿。大陆岛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它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但它的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例如,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科西嘉岛、新地岛、格陵兰岛、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许多大陆岛常成列分布在大陆外围,形成弧形列岛,亚洲大陆东岸的弧形列岛最典型。
7. 冻融作用
【答案】由于气温周期性的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水和地下冰不断发生相变和迁移,土层反复冻融,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导致岩(土)体破坏、扰动和位移,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冻融作用包括冻胀、冻裂、冰劈、扰动、滑塌等许多复杂过程,于是形成各种相应的冻土地貌。有石海、石河、构造土、冻胀丘和冰锥、热融地貌。它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地貌作用,使岩石受破坏,松散沉积物发生分选和受到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从而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冻土地貌。
8. 干洁大气
【答案】干洁空气是指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是地球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此外还有少量氢、氖、氪、氙、臭氧等稀有气体。从作用上看,氮气对太阳紫外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丰富的氧气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繁殖的必要条件:二氧化碳的存在是是光合作用发生的必要条件:臭氧具有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的能力,保护人类健康。
二、分析题
9. 中国地貌的特点对环境的控制作用。
【答案】作为活跃的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地貌对其他要素与地理环境整体特征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地表地势起伏和地貌分异显著改变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及由之转化而成的热能和地表温度状况应严格按纬度分布。造成山地阳坡与阴坡温度不相同,各高度层带的温度更迥然相异,东西走向山地经常成为热量带界线;
(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
山地的屏障作用及迫使湿润气流上升凝结使降水集中发生于迎风坡,而背风坡往往成为雨影区。山地降水量在一定范围内随高度上升而增加,一方面与温度垂直变化一起构成气候的垂直变化,另一方面也使山地总体降水量高于附近平原,因而成为湿润区的多雨中心和干旱、半干旱区
,盆地与深切河谷则相反,成为“干岛”的“湿岛”。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乞拉朋齐和中国台湾省
火烧寮多雨中心的形成具有特殊地貌背景,天山与祁连山是干旱区内湿岛的典型,吐鲁番盆地与
横断山干旱河谷则可谓“干岛”的代表。地貌对地表热量水分的影响波及诸如风化作用、成土作用及各种生物过程等自然地理过程,最终导致自然景观的重大变化。
(3)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海拔和坡向不同常形成不同植被类型和生态系统。山地地貌的复杂变化导致生境复杂化,因而全球陆地以山地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各高度层带物种的总和常常数倍于当地平原的物种数。巨大的高原和山地可以成为各种区系成分相互渗透的障碍;平原、谷地、山口可成为物种迁移的通道。低平原上排水良好的高地是地带性植被分布的理想地貌类型,洼地、沟谷底部和低平原往往发育隐域性植被。
(5)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
对任何尺度的地域而言,地貌都是一个重要的非地带性因素。地貌变化既干扰和破坏全大陆
,又在地带性区域内尺度的地带性分异,致使绝大多数自然带不能实现沿纬线方向的“环球分布”
部表现非地带性分异。东西走向山地的南北两坡对温度变化的不同影响和南北走向山地的东西两侧降水量的差异,常常使山地本身成为自然地带或地区间的分界。南倾高原与北倾高原温度的水平变化呈截然相反的趋势。
(6)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土地类型是最低级的自然地理单元。在包括三级基本土地单位和若干过渡单位在内的全部土地单位中,地貌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要素和致变因素。地貌形态的任何变化都将导致整个土地类型的变化。
10.论述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答案】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有:
(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
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称为成土母质,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①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②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具有影响
③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④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⑤母质因素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①气候影响次生戮土矿物的形成
②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③气候对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④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⑤气候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气候带发育有不同的土壤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