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冰川

【答案】冰川是指大量冰块堆积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观。冰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年平均气温0℃以下的地区,降雪量大于融雪量,不断积累的积雪经一系列物理变化转化为冰川冰,并在自身的压力作用(即重力作用)下向坡下运动。按照冰川的规模和形态,分为大陆冰盖

,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高纬和中纬山(简称冰盖)和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或高山冰川)

地区。冰川的类型多样,主要有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

2. 层滞水

【答案】上层滞水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其性质基本与潜水相同,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通过蒸发或向隔水底板的边缘下渗排泄,受水文因素影响强烈,水质极易受到污染。它由雨水、融雪水等渗入时被局部隔水层阻滞而形成,消耗于蒸发

及沿隔水层边缘下渗,常分布于砂层中的粘土夫层之上和石灰岩中溶洞底部有粘性土充填的部位。

3. 砾石和砂土

【答案】砾石是沉积物分类中的一种名称。常以符号G 表示。指平均粒径大于1毫米的岩石或矿物碎屑物。按平均粒径大小,又可把砾石细分为巨砾、粗砾和细砾三种:平均粒径1~10毫米的,称细砾;10~100毫米的,称粗砾:大于100毫米的,称巨砾。砾石经胶结成岩后,称砾岩或角砾岩。

砂土是指土壤颗粒组成中砂粒含量较高的土壤,土壤质地的基本类别之一。根据国际制的规定,砂土含砂粒可达85~100%,而细土粒仅占0~15%。我国规定,砂粒(粒径1-0.05毫米)含量大于50%为砂土。砂土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养分含量少,土温变化较快,但通气透水性较好,并易于耕种。在利用管理上,要注意选择耐旱品种,保证水源,及时灌溉,注意保墒,施肥时,应薄施勤施。

4. 区域大气环流

【答案】区域大气环流主要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及行星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产生的一种区域性,季节性的气流运动,常称为季风环流。全球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区域为东亚和南亚地区,现以南亚季风的形成过程为例说明季风的形成过程: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温度相对陆地温度高,海洋上空气体作上升运动,而陆地上空空气作下沉运动,这样就在海洋上形成一个低压中心而在陆地上形成一个高压中心,即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进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南亚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由于行星风带位置的移动,南半球低纬的东南信风跨越赤道在北半球向右偏,进而形成南亚地区夏季的西南季风,而对于东亚的季风的形

成,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分别形成冬季的西北季风和夏季的东南季风,

5. 火山

【答案】火山是指由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地质结构。它是一个由固体碎屑、熔岩流或弯状喷出物围绕其喷出口堆积而成的隆起的丘或山,按活动情况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种类型。火山喷出口是一条由地球上地幔或岩石圈到地表的管道,大部分物质堆积在火山口附近,有些被大气携带到高处而扩散到几百或几千公里外的地方。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的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但火山地质、火山地形及后火山作用的地热和温泉,肥沃的火山土壤,也会给人们带来诸多益处。

6. 河漫滩

【答案】河漫滩是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 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河漫滩的地面大多比较平缓,在平原区比较顺直的河床两侧,常有自然堤发育,堤外地势一般比较低洼;在弯曲河床的两侧常有迂回扇发育,地面出现鬃岗与岗间洼地相间分布的现象:在河曲发育的河漫滩上,由于河流裁弯取直,还可能留下许多牛扼湖或废弃河道。

7. 变质岩

【答案】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该岩石具有特定的比重、孔隙度、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等物理性质,一般分为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两大类。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它是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是建筑、钻探、掘进等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各种矿产资源赋存的载体。

8. 寄生

【答案】寄生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的生物关系。主要的寄生物有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但在动物中,寄生蠕虫特别重要,而昆虫是植物的主要大寄生物。寄生有专性寄生的拟寄生物,

①专性寄生必需以宿主为营养来源;兼性寄生既能以宿主为营养来源也能自由活动;

②拟寄生物包含一大类昆虫大寄生物,它们在昆虫宿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

二、分析题

9. 论述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答案】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下和生物作用下,并经过一定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他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处于经常的相互

作用中。

(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一些性质如机械组成、矿物组成及其化学性质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中的速度、方向及自然肥力。

①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②不同的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有影响。

③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④成土母质影响土壤质地。

(2)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而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影响岩石风化过程,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及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的迁移转化过程。因此土壤的水热状祝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方向和强度。

①气候影响次生粘十矿物的形成。

②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③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④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⑤气候影响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的气候带发育有不同的土壤类型。

(3)土壤发育的生物因素: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活跃因素。不同植被类型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性质和数量是有差异的。不同植物群系决定着土壤形成过程的发展方向,植被类型的演替又导致土壤类型的演变。土壤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释放其中潜藏的能量和养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促进土壤肥力不断发展并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

(4)土壤发育的地形因素:

①地形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表现在地形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②地形还支配地表径流,斜坡排水快,土壤物质易受淋溶,土壤颗粒粗,土层薄:低地易积水,细土粒和腐殖质易积累,土色较暗,土层深厚。

③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山地或台地上部主要为残积母质,坡地和山麓为坡积物,山前冲积平原为洪积物和冲积物。

④地形影响土壤发育过程。地壳的上升、下降或局部侵蚀基准面的变化,都会导致土壤侵蚀和堆积过程不断产生,引起水文和植被发生变化,改变成土过程的方向,使土壤类型发生演替。

(5)土壤发育的时间因素:土壤发育的时间是重要的成土因素之一,它可说明土壤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也是研究土壤特性和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土壤的形成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

(6)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演变的影响:人类生产活动是除气候、植被、地形、母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