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锋面雨
【答案】锋面雨是指锋面活动时,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便会冷却凝结,成云致雨。锋面常与气旋相伴而生。两种不同的气流相遇,他们中间的交界面叫做锋面,在锋面上,暖湿较轻的空气被抬升到冷干较重的空气上面去,在抬升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2. 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
【答案】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是矿物的光学性质的一部分,是矿物的特征,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光泽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三类,后者又分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与松脂光泽、丝绢光泽、珍珠光泽、土状光泽等。透明度分透明与不透明两类。
3. 季风
【答案】季风是指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故热力反映有所差异。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地形态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夏季时,吹向大陆的风将湿润的海洋空气输进内陆,通常在那里被迫上升成云致雨,形成雨季;冬季时,风自大陆吹向海洋,空气干燥,伴以下沉,天气晴好,形成旱季。
4. 生物群落
【答案】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其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和结构、优势种、相对丰盛度、营养结构等。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营养关系、成境关系和助布关系三类。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在生物群落中具有最大意义,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两种相互关系把不同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把它们结合成不同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群落。
5. 海蚀地貌
【答案】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由于波浪对岩岸岸坡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冲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研磨,以及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等,统称海蚀作用。海蚀作用多发生在基岩海岸。海蚀的程度与当地波浪的强度、海岸原始地形有关,组成海岸的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所形成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6. 科里奥利力
【答案】科里奥利首先发现地球自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偏转力,因此称为科里奥利力。科里奥利力D 可表示为
物体所在纬度。
7. 土壤胶体
【答案】土壤胶体是指直径在1~1000nm之间的土壤颗粒。它是土壤中最细微的部分,一般可分为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一无机复合胶体,其特性有:①比表面积相当大,具有相当大的反应活性和吸附性;②带有电荷,有很强的离子交换性:③它是土壤各种物质最活跃的部分,因而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也最大。
8. 隐域性
【答案】隐域性指由地势起伏而导致水平地域结构发生异化的现象,又称内地带性地域。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
,式中ν为运动物体的速度; 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φ为运动
二、分析题
9. 试述水生群落演替的过程。
【答案】生物群落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当一个群落发育成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群落时即发生了群落演替或生态演替。水生群落是指生长在一定水域中彼此相互作用并与环境有一定联系的不同种类生物的集合体。一般水生群落演替包括下列阶段:
(1)沉水植物期
起初池水较深,湖底没有有根植物,水层中只生长着浮游生物和鱼类,水底有螺蚌等底栖生物。水深约3~5m,可长沉水植物,首先是先锋植物构成湖底裸地。随着湖底有机物质的积累加快,湖底抬高,水域进一步变浅,继而高等水生植物出现。其生长和繁殖能力强,垫高湖底的作用更强。
(2)浮水植物期
水深2~3m时开始出现睡莲等浮叶根生植物。因其叶漂浮于水面,水下光照条件不利于沉水植物生长,原有的沉水植物被推向水较深处。
(3)挺水植物期
水体继续变浅,水深1~2m,挺水生植物出现,其中以芦苇最常见。芦苇的根发达,可以使水底迅速增高,形成浮岛。水下土地间或露出,开始具有陆生环境的特点。从沉水到挺水植物阶段,鱼类等典型的水生动物减少,而两栖类、水蛙和蜗牛等动物增多。
(4)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水底露出水面之后,成为暂时性水池。干燥季节时,可能全部裸露。原来的挺水植物被湿生草本植物所取代。动物中蚯蚓、蝗虫和一些鸟类成为群落的成员。而后,湿生草本群落义逐渐被中生草本群落所取代,在适宜条件下还能发育到木本群落的顶级期。
综上所述可知,水生群落的演替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10.什么是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 影响分解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论述分解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答案】分解作用是指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在分解者的作用下,逐渐降解为无机物的过程。分解作用实质上是指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异化作用中重要的过程。异化作用就是生物的分解代谢,是生物体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1)影响分解作用的主要因素
分解作用的强弱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
①分解者种类和数量。分解者种类丰富,数量多,自然分解快;
②待分解物种性质(或资源量)。有的物质难分解,有的物质容易分解,物质性质影响着分解的快慢:③理化环境。分解作用需要一定的环境,如温度,理化环境的好坏也影响着分解作用的快慢;
(2)分解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分解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分解作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无法循环,物质将被锁在有机质中不能被生产者利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终止,整个生态系统会崩溃。其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
①分解作用使得物质得以再循环。分解作用是物质得以循环的重要保障;
②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分解过程会释放二氧化碳,这样能维持整个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平衡;
③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稳定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分解作用能把土壤内有机物逐渐降解为无机物,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
④净化生态环境。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将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所含的有机物质转换为简单的无机物的生物,使得生态环境得到净化。
11.论述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扩张,引起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全球的十大环境问题:
(1)人口。人口问题是生态问题的根源,它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人口数量的急增、数量增长不平衡、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调、人口城市化和人口健康状祝下降。
(2)粮食。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3)污染。所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间接制造或所用物品的废弃物等排放到环境中,其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发生了有害的改变。一般人们按环境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