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清华大学环境学院816环境微生物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孢子丝。
【答案】孢子丝是指由气生菌丝成熟形成,可通过横割分裂方式,产生成串分生孢子的菌丝。
2. 型。
【答案】型曾用作菌株的同义词,现已废除,仅作若干变异型的后缀,如生物变异型、形态变异型、致病变异型、噬菌变异型和血清变异型。
3. 转导。
【答案】转导是指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 小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4. 淋巴细胞杂交瘤。
【答案】淋巴细胞杂交瘤是免疫后产抗体的小白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形成一种的新细胞株。
5. 嗜冷微生物。
【答案】嗜冷微生物是指一类最适生长温度低于低于的微生物。
6. 辅助病毒。
【答案】辅助病毒是被拟病毒寄生的真病毒,拟病毒的复制必须依赖于辅助病毒。
7. Conidium
【答案】Conidium 即分生孢子,是一种由真菌产生的形小、量大、外生的无性繁殖体,多为单细胞、色较深、不运动、抗干燥。
8. 子囊果。
【答案】子囊果是能产有性孢子的、结构复杂的子实体称。在子囊和子囊孢子发育过程中,从原来的雌器与雄器下面的细胞上生出许多菌丝,它们有规律地将产囊菌丝包围,于是就形成了
第 2 页,共 26 页 最高生长温度低于和最低生长温度
有一定结构的子囊果。
9. 单功能营养物。
【答案】单功能营养物是指只具有一种营养功能的营养物,如光辐射能源,只作为能源。
10.溶源性。
【答案】溶源性,又称溶源现象,是指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现象。
11.anaerobic respiration
【答案】anaerobic respiration 即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个别为有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
12.氨化作用。
【答案】氨化作用是指微生物分解含氮有机物产生氨的过程。
二、简答题
13.嗜盐细菌光合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答案】嗜盐细菌光合作用的原理是嗜盐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光能所造成的紫膜蛋白上视黄醛辅基构象的变化,可使质子不断驱至膜外,而在膜两侧建立了一个质子动势,在用它来推动ATP 酶合成ATP ,此即光介导的A TP 合成。
细菌的视紫红质的功能与叶绿素相似,能吸收光能,并在光量子的-驱动下起着质子泵的作用。这时,它将反应中产生的质子一一逐出细胞膜外,从而使紫膜内外形成一个质子梯度差。根据化学渗透假说,这一梯度差在驱动H+通过ATP 酶的孔道进入膜内以达到质子平衡时就会产生ATP 。当环境中氧气浓度很低时,嗜盐菌无法利用氧化磷酸化来满足其正常的能量需要,这时,若光照条件适宜,它就能合成紫膜,并利用紫膜的光介导ATP 合成机制获得必要的能量,紫膜的光合磷酸化是迄今所知道的最简单的光合磷酸化反应。
14.试列表比较细菌酒精发酵与酵母菌酒精发酵的特点和优缺点。
【答案】细菌的酒精发酵通过ED 途径进行,其反应过程如下:
第 3 页,共 26 页
图
2分子丙酮酸的来历不同,在ED 途径的特点是葡糖糖只经过4步反应即可快速形成的丙酮酸,
1分子由KDPG 直接裂解而形成,另1分子则由3-磷酸甘油醛经EMP 途径转化而来,其产能效率低,只形成1分子ATP 。而酵母的酒精发酵由EMP 途径须经10步反应才能获得,且最终生成2分子ATP 。
(1)细菌酒精发酵已可用于工业生产,并比传统的酵母酒精有较多的优点:包括代谢速率高,产物转化率高,菌体生成少,代谢副产物少,发酵温度较高,以及不必定期供氧等。(2)其缺点则是生长pH 较高,较易染杂菌,并且对乙醇的耐受力较酵母低。
15.动物病毒感染可能给宿主细胞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动物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影响:
(1)病毒感染的致细胞病变效应,是有病毒基因产物的毒性作用或病毒复制必需步骤的次级效应引起的;
(2)对宿主大分子合成的影响,主要有对宿主细胞转录、翻译及DNA 复制的抑制;对细胞结构的影响:对宿主细胞膜、细胞结构的影响、包涵体、细胞凋亡。
16.细菌液体培养到指数期后,如不创造特殊条件,必须进入稳定期,为什么?
【答案】营养物尤其是生长限制因子的耗尽;营养物比例失调;酸、醇、毒素等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 、氧化还原势等物理化学条件不适宜。
17.为什么说在污水治理中,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是借助于微生物的处理法?
【答案】在污水治理中,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是借助于微生物的处理法,原因在于:用微生物净化污水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污水处理装置这一小型生态系统内,利用各种生理生化性能的微生物类群间的相互配合而进行的一种物质循环过程。当高的污水进入污水处理装置后,其中的自然微生物区系在好氧条件下,根据其中营养物质或有毒物质的情况,在客观上造成了一个选择性的培养条件,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微生物区系的有规律的更迭,从而使水中的有机物或毒物不断被降解、氧化、分解、转化或吸附沉降,进而达到去除污染物和沉降、分层的效
第 4 页,共 2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