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起来”与“起去”语法化的认知研究

关键词:“起来”/“起去”/语法化/意象/主观性与主观化

  摘要

“起来”与“起去”的句法与语义不对称问题是个多有争议的话题。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运用Langacker的意象理论、主观化与主观性等理论,对“起来”与“起去”的语法化走向进行对比分析,从认知语法角度探究造成两者共时分布不对称的认知动因。通过对约280万字的自建语料库进行检索,作者发现,“起来”与“起去”在现代汉语中确为一对不对称的趋向动词,其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两者的使用频率不同:“起来”在语料库中出现了2087次,而“起去”仅出现了10次。2)两者的语法分布不同:“起来”的语法分布可大致分为谓词“起来”、补语“起来”和体标记“起来”等三类,其中接近一半的“起来”用作体标记;而“起去”仅有谓词“起去”与补语“起去”两个语法成分。3)两者所搭配的词语不同:“起来”既可与姿态动词和空间位移动词,又可与非位移动词和形容词搭配;而“起去”仅可搭配姿态动词和空间位移动词。4)两者呈现出不同的语义演变过程:“起来”由表达空间意义的趋向动词发展为表达时间意义的体标记,而“起去”始终停留在空间意义上。此外,“起去”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大部分受试认为“起去”并不存在于他们的方言中,“起去”的缺位往往用“起来”替代,这说明“起去”的消失走向与“起来”的语法化相关。“起来”与“起去”共时使用的不对称反映了两者不同的语法化道路走向,这种不对称现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解释。1)从认知意象上看,“起来”对“起去”的意象产生了概念包容性。谓词“起来”中“来”的虚化使得本该为朝向说话者的运动转化为既可朝向又可背离说话者的运动,这种趋向的中和扩大了“起来”的使用范围,“起来”可以表达趋向或结果,为替代“起去”做好了准备。2)从主观化角度看,“起来”的语法化是个主观性不断增强的主观化过程,它因频繁使用而逐渐凝固为语法标记,因趋向特征弱化而侧向于不同状态的转换,最终衍生为表达主观态度的重要手段。从趋向意义的客观描述到体标记的主观判断,“起来”完成了其语法化进程;而“起去”作为低主观性词语,由于难以脱离具体外在情景的支配而内化于人的主体意识,因而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竞争力,主观化的中断导致其没有真正走上语法化道路,并最终趋于消失。 本研究从认知语法的意象、主观性与主观化角度,对“起来”与“起去”的语法化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基本解释了造成两者不对称分布的原因所在,是认知语法理论与语法化理论相结合的一个尝试。希望这一认知语法视角能够对以往的研究有所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