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小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特点是什么?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案】(1)小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特点
①小学儿童的道德观念迅速发展,尽管各种道德观念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具有差异性,但在小学高年级各种基本道德观念已经形成。
②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新的集体生活下发展起来的。班集体和少先队集体在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主要的作用。在集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和达到共同的目标,儿童逐渐意识到个人和集体、祖国的关系,并在学习等日常活动中产生了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正义感等。
③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佩克和哈维格斯特认为道德行为可分为不同的等级,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属依从传统惯例行为型,其特点是依随社会的风尚,遵从集体的决策,自己不采取单独的主张与果敢的行动。
(2)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
①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区别
道德认识主要指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知,包括对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对于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是一种高级情感。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②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联系
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道德观念是前提和基础,它提供必不可少的认识上的依据,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思想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他品德成分形成的方向、内容和速度。道德情感是联系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促使小学生把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是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同时还对其他成分进行检验,起着加固、调节的作用。如果没有掌握恰当的道德行为方式,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就无法体现。由此可知,三者是不可割裂的。
2. 简述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正态分布和标准正态分布是心理统计学中应用最广的分布。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区别
①正态分布的平均数为μ,标准差为σ; 不同的正态分布可能有不同的μ值和d 值,正态分布曲线形态因此不同。
②标准正态分布平均数μ=0, 标准差σ=1, μ和σ都是固定值;标准正态分布曲线形态固定。 (2)联系
标准正态分布是正态分布的特例,正态分布可以通过标准化处理,转化为标准正态分布。具体方法是使用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标准分数。
3. 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案】(1)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的概念。他列出了七种智力成分,分别是语言智力、逻辑一数学智力、知人的智力、自知的智力、音乐智力、身体一运动智力、空间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主义者智力和存在主义智力。
(2)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成功智力是指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群体或者文化的目标,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思维能力是成功智力的三种成分。
(3)珀金斯的真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珀金斯于19%年提出真智力理论。他核查了大量关于智力测验和促进智力的研宄,进而提出智力包括三种主要的成分或者维度:一是神经智力,指神经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度;二是经验智力,指个人积累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三是反省智力,指解决问题、学习和完成挑战智力任务的广泛的策略。
(4)塞西的生物生态理论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塞西提出了智力发展的生物生态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是天生潜力、环境(背景)、内部动机相互作用的函数。个体的环境资源有两类:一类是近端过程,即直接环境中与客体的持续相互作用;另一类是远端因素,由影响近端过程的形式与质量的环境维度组成。
(5)梅耶尔与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
情绪智力的概念是由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尔等人于1990年提出来的。梅耶尔等人认为,情绪智力用以说明人们如何知觉和理解情绪,具体而言,是知觉和表达情绪、在思维中同化情绪、理解和分析情绪、调控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而戈尔曼认为情绪智力包括自我控制、热情、坚持性和自我激励能力,这种情绪智力原来被称为性格。两种理论都是从内涵范围来定义情绪智力,但不同的是戈尔曼把它定义为能力与性格或人格倾向的混合物,而梅耶尔等反对把情绪智力定义为能力、性格等多种因素的混合物,而坚持把它定义为传统智力中的一种。但是,两种理论也有共同点,都认为情绪智力包含多个因素,虽然数量有所不同。总之,情绪智力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概念、理论等方面都有待深入研宄。
4. 简述并评价Kohlberg 的道德发展理论。
【答案】(1)Kohlberg 的道德发展理论
Kohlberg 主要采用两难故事来评价儿童的道德推理水平。根据横向研究中不同年龄儿童对这些两难问题的反应,Kohlberg 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遵循三个可预测的水平,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划分为两个成分:社会观点和道德内容,即Kohlberg 道德发展理论的三水平、六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在前习俗水平,道德推理的前提是个体必须服从于自己的需要。
阶段1——他律道德。社会观点为:儿童不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倾向于自我中心,认为别人的想法与自己一样。道德内容为:相当于皮亚杰的道德现实主义阶段,道德的评价绝对化,只集中于情境的物理的或客观的特征。道德规则只能由权威来定义,而且必须遵守。
阶段2—一个人主义。社会观点为:儿童理解他人有不同的需要和观点,但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道德内容为:当道德符合自身利益时才是有价值的,儿童遵守规则或与同伴合作,要视能否得到回报而定,社会交往被视为是否含有具体收益的事情。
②习俗水平。在习俗水平,道德推理的基础是社会系统必须给予法律和规章。
阶段3——人际遵从。社会观点为: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认为两人间的共识比个人利益更重要。道德内容为:集中于遵从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行为,遵守规则是为了让你在意的人赞赏你,人际关系的基础是金科玉律。
阶段4——法律和秩序。社会观点为:从维持社会系统的角度来理解道德,个人需要没有维持社会秩序重要。道德内容为:道德的基础是严守法律和履行责任,规则适用于每个人,规则也是解决人际冲突的正确途径。
③后习俗水平。在后习俗水平,道德推理所基于的假设是每个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力必须维持。
阶段5——社会契约。社会观点为:人们可以采择社会系统内所有个体的观点,认识到并非每个人都是与自己的观点或价值取向一致,所有人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道德内容为:道德的基础是保护每个人的人权,关键在于维持一个完成此任务的社会系统,法律是用来保护而不是限制人们的自由的; 有害社会的行为即便不是非法的,也是不对的。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社会观点为:从个人原则公道性的角度来理解两难决策,每个人都有其个人价值,理应受到尊重,从前一阶段的社会导向发展为内在导向。道德内容为:超越法律之上有普遍的道德原则;生命的意义高于一切。
(2)对Kohlberg 的道德发展理论的评价
Kohlberg 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影响,但也存在很多质疑。
①前提能力问题。Kohlberg 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是认知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但通过考察具有较高道德推理水平的儿童是否同时具有较高的认知和观点采择能力,发现上述三种能力可能是平行发展的,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能表明一种因果关系。
②可逆性问题。Kohlberg 认为不同的道德阶段遵循不变的发展次序,但一些研究发现跨越阶段的发展和向较低阶段退化的现象都是很频繁的。
③预测性问题。Kohlberg 的阶段次序都是建立在假设的情境反应之上的,而不是儿童实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