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摘要

一、名称解释

1. 最佳新闻角度

【答案】最佳新闻角度是指那些能突出新闻的个性特征,体现事物的本质,内容生动活泼,形式新颖巧妙的新闻报道角度。西方记者选择最佳新闻角度的标准有以下几条:①切中要害,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 ②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 ③读者最易接受的角度; ④读者最关心的角度; ⑤时空距离读者最近的角度; ⑥最有人情味的角度。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读者的需要就是最佳角度。

2. 透视感

【答案】透视感是指特写比其他新闻文体更强调“以小见大”的传播效果。它不是为了描写而描写。特写的目的是把新闻事实“镜头化”了以后,对读者产生更强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深入细致地体味其中的神韵与精髓。因此,它虽然摄取与描写的只是新闻事实的一个片断、一个剖面,但这个片断、这个剖面,应该具备透视全局性或者本质性内容的功能。

3. 新闻批评

【答案】新闻批评是指通过新闻媒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批评。新闻批评所监督的内容,其广泛性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它把批评的内容公开诉诸社会公众,这样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注意,或关心、同情,或愤怒、谴责,因而具有不可阻挡的巨大社会冲击力。新闻批评以事实报道为基本手段,以严密跟踪为操作方式,从而形成这种舆论监督形式在真实性和持续性上的独特优势。新闻批评具有开放的、自由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社会监督,让参与者自由地、充分地发表意见。新闻批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

4. 原创新闻

【答案】原创新闻有三层含义:①独家的、第一手的、网络记者自己采访写作的新闻报道; ②通过重组新闻资源、重新编辑改写的新闻报道; ③该新闻是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殊优势,制作出的适合网络信息传播规律,与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在形式上有差别的新闻报道。

5. 完整情节事实

【答案】完整情节事实是指完整表现行为形态演变环节的事实。它具有明显的事态起因、中间变动环节和结果。通讯在报道一件复杂的事件或报道一个人物时,仅有一个典型的完整的情节事实难以说明问题,常常围绕主题选用多个完整的情节,以达到多侧面、深层次地表现事件或人物的目的。

二、简答题

6. 怎样深化通讯的主题?

【答案】深化通讯的主题主要有三条经验:全局意识、历史感和关注人的心灵。

(1)深度来自全局意识

有些事情,乍一看没有什么新鲜之处,影响似乎也不大。要确定这些题材的通讯主题的深度,必须把这些题材放到全局的高度去衡量,深入研究其在全局中所占的地位,它是否有利于或者有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它们的代表性、典型性如何等。

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报道越来越多,涉及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因为事实复杂、头绪繁多,记者往往使用通讯这种体裁反映问题、探索原因、总结经验、梳理思路。而这类通讯常常需要运用“全局性的视角”和根本利益的标尺来观察和研究问题。

(2)深度来自历史感

很多新闻工作者都知道,看问题离不开全局意识。但是很多人的全局意识仅仅局限在“空间”的概念,即把新闻事实放到更广阔的空间和一定的高度来认识,从而深化主题,而“时间”这个思维的角度常为人所忽略,有人称这种现象为“时盲”。很多事情如果只从当前的状态来看,往往感觉小出它的意义所在,一且把它放进流动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历史的逻辑便赫然显现。

(3)深度来自展示人的心灵

世界上“比大海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人的心灵之海是至宽至深的。一个记者,若能将他的笔游弋于人们心灵的海洋,探索人生课题,抚慰受创伤的心灵,启迪心智,往往可以在读者渴求的心田中激起回响,使人感到“深刻”的震撼,从而产生精神上的动力。

因此,凡是写人或与人有关的通讯,都要在开掘人物思想深度上下功夫,方能取得读者的回应。而我们看到的有些通讯,却忽视了这一点。作者虽然在事实收集和表述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写出的人物仍然让人感到影影绰绰、模模糊糊,“活”不起来。什么是“活”呢? 是心灵的激荡,心灵的感染力。没有心灵的感染力,人物立不起来,主题也难以深化。

7. 你怎样理解新闻报道的“完整性”? 你认为在写作中,应该怎样处理新闻报道“完整”与“简洁”两大要求之间的关系?

【答案】(1)新闻报道的“完整性”的含义①新闻报道必须充分展示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的各个方面。不要有意无意地不回答(忽略或回避)受众关注的问题。简洁不是简陋,新闻报道不能“缺斤短两”。

②新闻报道需要处理好发掘重点与报道详实之间的关系。对于受众关注的情况一定要做充分的说明。

(2)处理新闻报道“完整”与“简洁”两大要求关系的方法

①两者在新闻报道中都有重要的地位,互不冲突,都不应偏废,都要重视和坚持。

②简洁是避免繁琐和庞杂。简洁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使用的技艺,它建立在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之上,而选择依赖于判断。新闻写作的简洁,依赖于记者对新闻敏锐地捕捉,对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的识别,对最引人注意的新闻事实的确认。

③完整是指记者必须充分展示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的各个方面,这并不妨碍简洁的文字报道,两者兼顾,才是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新闻报道在写作上应该达到的境界是:重点要突出,要素要完整,结构要清晰,叙述要简洁。

三、分析题

8. 假设你是新华社驻外记者,及时获得了下列新闻事实材料,请设计新闻导语。

附材料:

美国古人类学家李·伯格和南非地理学家大卫·罗伯茨于前年9月在南非开普敦以北约97公里处大西洋海岸的岩石中发现了一组人类祖先的脚印化石。

经过近两年的研究,这两位科学家于昨天((8月14日)在美国华盛顿宣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美国古人类学家李·伯格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介绍说,这组脚印是11.7万年前现代人类的祖先留下的。脚印21.6厘米长,可能是由一位高约1.61米的黑人妇女或者身材较为矮小的男性下坡走向海边时留下的,当时是暴雨过后,沙滩很湿,脚印留下后很快被大风吹来的细纱掩埋,然后经过漫长岁月形成沙砾岩石,脚印就被保留下来,其中两个脚印保存十分完好。从脚印来看,这位古人的脚大拇趾明显长于其他脚趾。

考古学家迄今发现的10万至2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大约有30件,但发现这段时间的人类足迹,这还是首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现代人类祖先的足迹。

【答案】新闻导语如下:

美国和南非的两位科学家14日宣布,他们发现11.7万年前人类祖先的脚印化石。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现代人类祖先的足迹。

9. 依据新闻《阿房宫渐露真相》,回答以下问题。

(1)用不同角度或不同表述方式重新写作两条导语。

(2)评析该新闻中背景材料的运用。

附材料:

秦代考古又获重大发现阿房宫渐露真相

本报西安(2003年)12月5日电“六工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形象地描绘了秦阿房宫的恢弘。阿房宫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建筑之一,但两千年过去了,阿房宫到底什么样却没人能说清楚。

去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与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阿房宫考古队,首次对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系统勘探和试掘,经过一年多的工作,秦阿房宫逐渐露出了其真实面貌:前殿遗址夯土台面积达54万多平方米,一组完好的秦代屋顶遗迹被发掘出土,前殿三面有墙的记载得到验证,前殿南有广场的说法被否定,勘探发掘中未见到被烧过的痕迹,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说法因而受到质疑,勘探发掘中没有发现瓦当甚至瓦当残块可能说明阿房宫并未完全建成。

这次勘探和发掘表明,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东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夯土面积达541020平方米,是迄今所知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夯土基址。通过对夯土北缘试掘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