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采写突发性事件通讯需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突发性事件是事件通讯报道的重要选题,指事先无法预知、突然发生的事件,例如政治冲突、重大责任事故和各种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因其不可预知和灾难色彩,报道难度比较大,记者在采写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记者的采写大多在事发之后,不易看到事件的发生过程,只能靠事后寻访当事人和目击者,从他们的回忆中了解情况,勾勒事件的过程,然后展现给读者。即使赶到“现场”,有时只能依据“现场”的遗留物报道,记者必须尽最大可能再现事件过程。

(2)突发性事件多是灾难性的,常伴有生命和财产的惨重损失,报道是去挖掘真相,追踪原因,采访调查必然牵涉到某些人的责任、名声和利益。因此,记者的采访常常受到封锁:当事人三缄其口,现场被破坏,为采访者设置重重障碍等,拿到的材料就可能过于零碎,甚至是假相。这种情况是对记者的正义感、责任心、洞察力和调查基本功的严峻考验。

(3)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往往要求有较强的时效性。在事件的复杂程度和采写时效的压力下,要十分警惕“失实”的陷阱。

(4)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有些记者片面追求“卖点”,在突发性灾难的报道中,渲染恐怖镜头,展示犯罪细节,易造成负面的社会效果,这也是在采访写作中应该注意的。

2. 简述描写性消息的功能。

【答案】描写性消息是以描写为基本手段写作的消息,其功能如下:

(1)记录活的、有声有色的历史

新闻是历史的速记。历史的速记不应只是抽象的概括,还应有形象的描述,用来再现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新闻事件的具体情景,以便今人与后人在阅读报纸这部包罗万象的历史巨著时,能够了解当时那个历史瞬间的状貌。

(2)发挥形象的感染力、震撼力

在各类文字报道中,消息以速度见长。描写性消息的功能在于,它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消息中的画面,对读者造成视觉的、情感的冲击,从而以活的事实,去感染、打动、说服读者。

(3)满足读者的视觉需求

“再现”,是当代读者的一种心理需求。当代读者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电视的熏陶中生活的。

3. 怎样认识非事件性新闻的特殊价值?

【答案】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它们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空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非事

件性新闻的日益增多在于其特殊的传播价值:

(1)以消息体裁报道非事件性事物,可以进一步拓宽新闻的报道面。

教育的普及使人们对“大世界”更为关心,“信息欲”也更为强烈,单纯报道事件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媒体肩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信息的重任。非事件性消息报道内容的无限性拓展了新闻报道领域和范围,适应时代和读者的需要。

(2)非事件性消息有助于发挥媒体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指记者不但要对事件进行分析,而且要改变只关注已知事件、被动采访的做法,促使记者主动去采写尚未构成事件的社会问题。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促使记者主动寻找报道题材,在更广阔的领域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发挥新闻报道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作用。

(3)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具有“读物”的性质,有欣赏价值和“抚慰”作用。

趣味性、情趣是“读物”的主要特色,一部分富有人情味、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非事件性新闻,可以给读者带来精神的」偷悦。

(4)非事件性消息可以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

由于独家新闻采访范围的限制,大量的非事件性报道,因其多是建立在尊重事实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策划上,便于智取,所以就成了媒体推陈出新,超越对手的有效武器。

二、论述题

4. 谈谈你对传媒产品“内容为王”的理解。

【答案】(1)内容为王是传媒界最为人熟知的从业理念之一。其提出者维亚康姆公司(viacom )总裁雷石东是这样阐述的:“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而且绝对必须是内容,内容就是‘切! ”强大的内容生产力给报纸等传统媒体带来f 品牌与知名度,媒体品牌标志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品位和文化,一个好的品牌能够锁定忠实的受众,影响未来的受众。内容生产力仍是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经历了较长的历史发展,在全媒体时代,面对新媒体的轮番冲击,传统媒体经过十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沉淀与历史检验的独特优势日益凸显,而其中最大的优势是它们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力,这也成为报纸等传统媒体最核心的竞争力。

传媒创造了两种产品,第一种是内容一一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第二种是受众一一消费的娱乐和新闻内容的听众、观众、读者。通过这两种产品,媒介能获得两类收入,一类是基于内容生产的发行收入、延伸产品收入和延伸服务收入,另一类是广告收入。由于广告收入是大多数媒体的主要收入,所以受众是传媒公司的主要通货,传媒把凝聚在自己版面或时段上的受众出售给广告商,进而获取广告收入,也就是“第二次销售”。传媒内容的生产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吸引受众,特别是吸弓}能带来广告收入的有效受众。所以传媒之间的竞争是内容的竞争,是受众的抢夺,是注意力和眼球的争夺。

(2)对中国传媒而言,“内容为王”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传媒市场的开放和发展,激烈的竞争迫使传媒不断提高自身内容的质量,进而最大限度的吸引受众注意力。“产品观念”是指重视产品质量,以产定销,以质取胜。由此可见“内容为王”和“产品观念”是吻合的。“渠道为王”是近些年一些学者提出的观念,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传媒越来越重视发行渠道的建设,重视

各种促销手段的运用,千方百计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这符合市场营销学上的“推销观念”,认为消费者只有在强烈的销售刺激下才会采取购买行为,以产定销,以销取胜。“营销为王”的观念完全符合当今市场营销的主潮流,即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以销定产而不是前面的以产定销,这是一种革命性的转变。

(3)“内容为王”解决了内容问题,但没解决市场问题。

喻国明教授认为媒体已经进入“过剩时期”,厚报时代和多频道时代的到来宣告了媒体资源紧缺状况的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供过十求的情形。信息永远不会过剩,过剩的是信息载体,是媒介资源。在媒介过剩的状况下,受众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传媒市场出现了“买方市场”的现象,媒介同质化严重,受众对媒介依赖性减少,媒介被选择的几率趋于平均化。

在媒体资源过剩的压力下,传媒过去依靠垄断而获取巨额利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报纸、电台、电视台纷纷把经营的核心转移到内容的制作上来,希望依托高品质的内容战胜竞争对手,即内容为王理念的产生。在新闻报道上追求独家、独到,“独”,就是人无我有。据此,独家报道应该包括这样几种报道:一是在时效上领先一步的报道,能赶在其他所有媒体之前报道某一事件; 二是在内容上与众不同的报道,能发掘出其他媒体没有的新闻事实; 三是在角度上独辟蹊径的报道,能赋予众所周知的事实以新的意义。深度报道的核心在“深”,就是在披露新闻事实的同时,揭示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意义和影响。

独家报道和深度报道最能体现一家媒体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体现媒体的资源实力和队伍素质,最有助于形成媒体的独特风格,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媒体产业中,存在着恶性收益循环圈和良性收益循环圈。如果在内容上投入不足,内容品质不高,则吸引到的受众减少,相应会导致收入减少,而收入的减少会导致在内容投资上的进一步减少,如此恶性循环,直至媒体难以存活为止。相反,如果在内容生产上增加投入,不断提高内容质量和吸引力,就会使发行量和收视率不断提高,相应的收入也会水涨船高,而收入的增加又会使内容投入增加,实现媒体的良险收益循环。

“内容为土”的理念提升了媒体产品的质量,解决了长久以来我们媒体节目和报道缺少精品的问题,使媒体不断的推陈出新,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在媒体资源过剩,品牌混战的年代,媒介产品的客观差异越来越小,互相模仿和内容同质化严重,仅仅依靠内容来取胜是远远不够的,激烈的市场争夺需要强大的渠道建设和销售能力。报纸从过去的依托邮局进行发行到现在自办发行公司,在努力构建自己的发行网络; 除了订阅,市场监管宽松的杂志则比较容易的进入全国各个报亭,渠道相对畅通; 而电视节目的发行渠道则相对困难,虽然有着“制播分离”的要求,但由于行政体制的分割,电视节目在全国自由流通的渠道还未建立; 网络成为渠道最为畅通的媒体,但由于网络不具备独立的新闻采集权,所以内容一直是网络媒体发展的心病。“内容为王”解决了传媒产品的内容问题,但没解决市场间题,营销学上的“产品观念”的缺点也是过分重视产品质量而忽视市场,忽视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销售,特别是终端客户销售,成为决定传媒成败的又一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