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334新闻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用事实说话”中的“说话”?

【答案】这里的“说话”,并不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聊天、谈话,而是特指有目的的信息传递,通过报道表达某种意见、观点。从宏观的角度定义,“说话”就是要达到某种传播目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舆论导向。

(1)传播的目的是说话。按照传播学的观点,写新闻是为了传播,而传播本身就含有一定的说话的意义。事实一旦被报道了,就变成了“被传播的事实”。事实的传播总是为了某种目的,即使没有明确的特定目的的事实传播,也总要产生某种影响。“说话”,就是为了通过新闻传播形成社会舆论,从而产生社会影响。

(2)选择就是在说话。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既然是“报道”,就包含着记者的主观行为,即意味着记者对报道对象的选择、叙述、描写与再现,这就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换句话说,都是记者在“说话”。

(3)新闻与说话无法分家。从新闻写作的角度讲,写一篇报道,尤其是综合性消息和通讯,总要有一个主题思想,围绕着主题思想才能取舍材料,统率全文。而主题思想就是“说话”,就是记者企图通过新闻报道有目的地传达的信息、表达的倾向性与观点。因此在新闻写作的实践过程中,新闻事实与说话也是无法分家的。

综上所述,“事实”是客观存在; “说话”是主观意图。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形成了新闻写作的基本矛盾,“用事实说话”正是解决这对矛盾的力一法。

2. 通讯选材需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通讯要具备说服力和吸引力,所用的材料必须充实丰满。为满足读者的特殊要求,如详细、生动等,通讯对选材的要求比较高,应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要围绕主题选材,选材忌重复这三方面,(1)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由于人们更容易接受“暗示”出来的道理,记者要通过新闻事实表态、发言,被传播的这类事实就必须典型,既普遍存在而又富有个性,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

选材的典型性含义:

①突出,即所选材料较一般事实材料突出,有特点;

②普遍存在,即所选事例无论大小,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事件。

(2)要围绕主题选材

围绕着主题,选择能够表现主题的事实材料,是记者用新闻价值标准过滤事实材料的结果。选择的每一个典型事例,都是想让读者顺着这一个个事实达到记者对事实本来面目的认识,要适应读者阅读时的思维习惯。

(3)选材忌重复

说明同一问题、同一侧面的事例,列举一个即可,不必连续用几个意义相同的事例来强调。事例最好大小搭配,各个事例之间或有差别、或有递进。

3. 试论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的关系。

【答案】新闻写作是指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信息,通过文字写作制成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写作和新闻采访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要学好新闻写作,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即新闻写作必须以采访为基础,采访决定写作。在学习新闻写作时,强调采访决定写作,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①先有采访,后有写作。换言之,采访在先,写作在后,这个次序小能颠倒。

要完成一篇新闻报道,必须经过采访阶段和写作阶段,采访为写作收集事实,写作则是把采访来的事实加以表现。可见,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没有采访,也谈不上新闻写作。

②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

采访的质量主要是指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如果采访进行得不够深入广泛,那么写作必然面临“先天不足”的困境,而这种“先天不足”用新闻写作本身无法弥补。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资深的记者用“七三开”的比例形象地概括了在采访和写作两个过程中所花的时间与力量。因此,学习新闻写作,要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之上。

(2)新闻写作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一个记者掌握了新闻写作的规律和技巧,反过来可以指导他的采访活动,有助于增强他的采访意识与提高采访能力。因为他熟悉新闻报道的各种体裁,了解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能够判断哪些素材对新闻写作有用。因此,面对同样一个采访对象,会写的记者胸有成竹,他的提问比不会写的记者更有针对性,整个采访也将更有效率。

(3)采访与写作都是记者的基本功,既不能重采访轻写作,也不能重写作轻采访。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两手兼备,而且两手都要硬。

二、论述题

4. 论述范长江1935-1937年间西北采访的经过、成果及其意义。

【答案】范长江是我国著名记者、报刊活动家、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范长江的西北采访活动

1935年5月1日起,他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离津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途写“旅行通信”,5月10日起在该报发表。7月14日,范长江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成都出发,开始了他的西北之行,至1936年6月结束,历时10个月,西至敦煌,北抵包头,实地考查了四川、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的许多地方,

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等多方面情况和民情风俗。他写的这些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1936年8月出版,报道了红军长征,揭露了西北国统区的种种痹症,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936年8月至12月,范长江又赴内蒙古、绥远等地采访,写了多篇通讯。西安事变发生后,他冒险从绥远前线取道宁夏、甘肃,于1937年2月2日到达西安。4日,见到周恩来,5日周恩来同他长谈,6日由博古、罗瑞卿陪同乘车至延安。9日晚问毛泽东同他长谈,向他详细介绍了十年内战的经过,解释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范长江到达上海的第二天,上海((大公报》发表他写的时事述评专文《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在国统区引起巨大震动。随后写了《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等多篇通讯。毛泽东于3月29口写信给范长江说:“你的文章我们都看过了,深致谢意! ”

(2)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①《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数月内连印7次。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更为可贵的是,该书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真实反映西北地区情况和长征的行踪及影响。

②范长江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这些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其中有些己成为传世名篇。

5. 试论述不同新闻导语类型的写作要点。

【答案】不同新闻导语类型的写作要点如下:

(1)叙述型导语

与新闻报道要客观地叙述事实这个基本特征相适应,大多数新闻导语采用叙述型导语。叙述型导语包括直叙式、概括式、对比式等多种表现形式。

①叙述式导语

叙述式导语要求开门见山,把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告诉读者。

②概括式导语

概括式导语又称综合性导语。概括式导语对于所报道的内容应该取其精、提其要,使人一目了然。概括时的抽象程度不能过高,以免给人空洞的感觉。如果抽象程度较高,就应该补充点实实在在的内容。

③对比式导语对比式导语是指把现在的情景和过去的情景相比较,或者把此时此地的情景与另一处情景相对比,使之相映成趣。它的特点是着眼于当前,讲过去是为了衬托现在,使消息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充分显露出来。

(2)描写型导语

描写型导语以展示事物的形象或场景为主要特征。有些新闻事实具有生动的形象、鲜明的色彩,富有个性的细节,在写导语时若能抓住其中一点绘声绘色,给读者以某种现场感或生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