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沈阳音乐学院音乐舞蹈研究所专业理论之中国古代音乐史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相和歌

【答案】我国汉代在北方兴起的民间歌曲形式。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它不仅取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而且加入了乐器伴奏,唱的人还要敲打一种节奏性乐器——节。由此可知,相和歌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它的内容和形式均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它还是魏晋时兴盛起来的民间音乐——清商乐的先声。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汉魏时的大型歌舞套曲——相和大曲。

2. 《广陵散》

【答案】《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汉族一首大型琴曲,中国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根据蔡邕《琴操》的记载,琴曲表现了聂政刺韩王的悲壮故事。现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谱中有“刺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分段小标题。琴曲共有45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着重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之后则表现了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和赞扬。正声则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刻画出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气贯长虹、声势夺人的音调一直为封建的道学家们所咒骂,宋代朱熹所说:“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由此,《广陵散》也成为我国现存琴曲中唯一一首具有杀伐战斗气息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3. 荀勖笛律

【答案】荀勖笛律是西晋律学家荀勖于晋泰始十年(274)制成的定律法,又名晋泰始笛律。笛律是管律的一种,在不设钟馨的场合,奏乐时据这种特制的笛来为弦乐器和歌唱确定调高。晋泰始以前的笛律,往往凭经验制作无严格律数,笛律有严格律数的,以荀勖笛律为代表。荀勖笛律形状如现在直吹的箫,全套12支笛各适用于吹奏一调,应十二律。每笛开六孔,可吹奏正声调、下徵调、清角调三种不同形态的七声音阶,即荀勖所谓“三宫二十一变”。

4. 右旋

【答案】右旋是整理宫调体系的方法。北宋政和七年(1117)由北宋政府提出。《宋史》卷129载,中书省将某均之某调的称谓叫做右旋。所谓“右”,指旋宫图上宫音音位以黄钟为起点时,向右的旋转方位。这种方式以均为主排列各调次序,从黄钟均开始,不动盘心即得黄钟之宫、黄钟之商等七调; 将宫位按律吕顺序依次右旋,依次得十二均之七调,总计八十四调。

5. 三分损益法

【答案】中国古代的一种弦乐器生律方法。记载在《管子》一书的《地员篇补注》中,原文是“凡将起五音,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音,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而去其乘,以是生角。”计算出来的五音,按其高低排列起来是:徵羽宫商角。《吕氏春秋·音律篇》记载了用同样方法计算出的十二律。

6. 燕乐二十八调

【答案】燕乐二十八调是中国古代宫调理论体系,亦称俗乐二十八调、或二十八调。长期应用于隋唐五代至辽宋问的宫廷燕乐,并对民间俗乐具有深刻影响。二十八调一直以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认为隋唐燕乐是四均七调,即四种调高每种调高上有七种调式,清凌廷堪《燕乐考源》力主此说,杨荫浏先生也持此说; 第二种解释认为隋唐燕乐和宋以后的燕乐都是七均四调,即七种调高每种调高上有四种调式,宋代均持此说。隋唐燕乐二十八调究竟如何解释迄今尚无定论。

7. 李延年

【答案】李延年(?~约前90年之后),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西汉音乐家,汉武帝时代乐府领导人,父母兄弟都以音乐为职业。李延年早年因犯法受腐刑,当了太监,后因“性知音、善歌舞”而得到汉武帝的宠受,被封为协律都尉,主管乐府。李延年把乐府所搜集的大量民间乐歌进行加工整理,并编配新曲,广为流传,对当时民间乐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对我国后来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延年善于歌唱,史称“每为新声变曲,闻着莫不感动”,还擅长作曲,作有《郊祀歌》十九章,即为武帝祭祀天地而制作的歌曲乐章,并将西域乐曲《摩诃兜勒》改编成“新声二十八解”,成为最早明确记载运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音乐家。西汉乐府形成重视民间音乐的传统并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李延年的才华和卓越领导是密不可分的。后来李延年命运多外,最终全家被处死,成为封建时代音乐家不幸命运的缩影。

8. 《箫韶》

【答案】《箫韶》是舜时乐舞,简称《韶》。由于作于虞舜时代,故又名《韶虞》; 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 有九个段落,所以又叫《九韶》; 有九次歌唱,又称为《九歌》; 有九次变化,所以又叫《九辨》。由此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尚书·益稷》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即演奏到第九段时,连神鸟凤凰也自天而降,可见乐舞的高潮是第九段,并以鸟图腾崇拜为主要内容。《箫韶》的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乐纬·动声仪》),具有高度抒情化的特色。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公元前201年汉高祖更名为《文始》,可知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且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作品。

二、简答题

9. 简述南戏。

【答案】南戏是北宋宣和年间在浙东永嘉一带的民歌,曲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戏曲,也叫“永嘉杂剧”,“戏文”后来又进一步吸收了唱赚、诸宫调和杂剧中的歌舞、念白等成分,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立风格和特点的戏曲剧种。宋代的南戏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能构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它的剧目,不论是民间传说或实事逸闻,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南戏的音乐与元杂剧有着很大的区别,其音乐有五声调式构成,风格比较流利婉转,与用七声音阶风格的杂剧大异其趣,南戏的剧本也比较灵活,其剧本可长可短,所用的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不受一宫一折的限制,可随时转换宫调和曲牌。南戏的演唱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既可以独唱,又可以对唱、轮唱、合唱等,不仅如此,凡登场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演唱,与元杂剧的区别十分明显. 。南戏到明,清时代变成传奇,为我国后来的戏曲音乐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0.“曾侯乙墓乐器群”在古代音乐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与价值? 为什么被称作“震惊世界的重大音乐考古发现”?

【答案】(1)出土的乐器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随县城郊擂鼓墩。这一墓葬共出土乐器125件,125件乐器共包括编钟65个,编磐32个,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瑟12件,鼓4件,旎2件,排箫2件,笙6件。

(2)特点和价值

该墓出土乐器主要集中在墓葬的中室和东室,呈现出正殿和寝宫的排场。中室编钟、编磐排列三面,体现了“诸侯轩悬”的规格。此外,还有不同形制的鼓以及配套的竹木丝弦等乐器,这种乐器组合像一座奢侈与豪华的地下音乐厅。墓葬东室主要是以琴、瑟为主的轻型乐器,属于琴瑟相合的小型乐器组合。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中,以编钟最为著名,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由65枚钟组成的巨大编钟,具有五个八度的宽广音域,中间三个八度内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乐曲。音色明亮,每个雨钟都能敲击出两个乐音,以实物形式证明了“一钟双音”的存在。钟体上有2828字的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等国与曾国的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铭文中所使用的乐律学术语,在科学概念上表现出相当精密的程度。

曾侯乙墓出土的竹木乐器同样保存完好,对乐器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曾侯乙墓出土的庞大的乐器群,使人目睹了战国时期宫廷音乐的状况,是20世纪中国音乐考古的重大发现。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宫廷音乐的发展水平,为了解当时宫廷音乐的规模和钟磐乐的发展,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实例。

11.简述相和歌和清商乐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联系:相和歌是汉代汉民族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它包括清唱的“徒歌”、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以及“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乐器与歌唱相和的形式。相和歌常用的乐器有节、笙、笛、琴、瑟、琵琶(汉琵琶)、筝等,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朝会、祀神乃至汉族民俗活动等场合。清商乐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