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921中国古代音乐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清商乐
【答案】清商乐指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汉族音乐,是相和歌的继承与发展,是东晋南渡以后,北方的相和歌随着汉族政权南迁,和南方的江南吴歌、荆楚西声逐渐融合成一种新颖的音乐。其作品绝大多数皆以爱情为题材,较少有触及社会矛盾的现实内容,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但也有许多确实具有清新自然之美,主要用干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清商乐包括了“中原旧曲”(相和歌)、“江南吴歌”、“荆楚西声”三种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是南方民间音乐。南北朝以后,清商乐完全取代了相和歌,成为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隋唐时期,清商乐则列人多部乐中,是华夏正声的象征。清商乐所用乐器有钟、馨、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埙等巧种。其“清商三调”是沿用“相和三调”而来,即平调、清调、瑟调。清商乐的古调至今多存于琴曲之中。
2. 花儿
【答案】花儿是指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一带的汉族及当地少数民族中的山歌。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称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花儿的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上下两句体,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其内容丰富多样,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人民的喜爱。花儿是多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用的很有特点的民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3. 文字谱
【答案】文字谱是古琴记谱法。它属于音位谱系统,系用文字详细描述古琴演奏的指法和音位,也称手法谱。这种记谱法能准确记录音高和音色的变化,记录节奏却不严格,但由于记谱的手法在时间间隔上有一定规律,因此也保留了一部分节奏节拍的信息。现存南朝梁的丘明传谱的《碣石调·幽兰》谱为文字谱现存唯一实例,也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占老的曲谱。
4. 曾侯乙墓编钟
【答案】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显示山我国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整套编钟共64枚。钟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中下两层为编钟的主体,也分三组。这三组钟形制各异。这套钟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七声音阶,其间中部音区可演奏十二个半音。这套钟采用了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许多钟上有铭文刻有与当时通用律名相对应的曾国使用的律名,为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丁实证资料。
5. 右旋
【答案】右旋是整理宫调体系的方法。北宋政和七年(1117)由北宋政府提出。《宋史》卷129载,中书省将某均之某调的称谓叫做右旋。所谓“右”,指旋宫图上宫音音位以黄钟为起点时,向右的旋转方位。这种方式以均为主排列各调次序,从黄钟均开始,不动盘心即得黄钟之宫、黄钟之商等七调; 将宫位按律吕顺序依次右旋,依次得十二均之七调,总计八十四调。
6. 蔡元定十八律
【答案】蔡元定十八律由南宋蔡元定(1135-1198)所创律制,记载于《律吕新书》中,是在“三分损益法”生出十二律后继续生六个变律(变黄钟、变林钟、变太簇、变南吕、变姑洗、变应钟),置于其同名正律之后,形成十八律。十八律解决了三分损益律音阶转调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使在十二个调高上构成七声音阶时,能够统一成一种正声音阶结构模式,在律学研究方面是一个突破。由于十八律仍限用十二正律为宫,因此仍属于十二律体系。其缺点在于,仍未脱离三分损益律的局限,无法根本解决黄钟还原问题,不能循环往复地旋宫。
7. 曾侯乙编钟
【答案】曾侯乙编钟是曾侯乙墓葬中出土的一套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该墓葬位于湖北省随县城郊的擂鼓墩,1978年出土。全套编钟65件,其中雨钟45件,钮钟19件,搏钟1件,分列8组,分三层悬挂于高大的钟架之上。总重量2567公斤,最大的雨钟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一件高20.2厘米,重2.4公斤。每个雨钟都可以敲击出两个乐音,在隧、鼓部镌刻着该乐音的音阶名称。编钟音色优美,音质纯正,总音域跨度为5个八度,基调和现代的C 大调相同,中心音乐十二律齐备,可以在3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旋宫转调的情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曾侯乙编钟上共刻有2828字的错金铭文,铭文中使用的乐律学术语己经达到了相当的精密程度。上层19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45枚钟上不仅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根据编钟中一件铜博上的铭文可以判断,该墓葬下葬于公元前433年,属于战国初期墓葬。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水平,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8. 节奏
【答案】节奏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指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等有规律的组合,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能够使乐曲体现出情感地波动起伏,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任何音乐,无论是庞大的交响乐,肃穆的宗教歌唱,还是简朴的乡村民歌,都具有节奏。音乐的奥妙之一在于周期性律动的无限多样性: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各有不同的强拍循环周期,它们构成音乐的不同格调。音乐的节奏和速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的速度直接影响音乐的性格。
二、简答题
9. 简述曾候乙墓编钟出土的音乐文化意义。
【答案】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同类出土乐器中已知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它表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早在2400多年前就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整套编钟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中下两层为雨钟,有45件,也分三组。编钟的总音域达到5个八度,十二律齐备。钟上还刻有许多错金铭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的音乐文化。多数甬钟可发两音,引发了研究者对双音规律实际运用的范围、意义及出现时代的思考。编钟的上层钮钟的律制与三分损益律近似,这说明了三分损益律较早就运用在了我国古代的音乐实践中。
10.明清时期器乐的发展情况怎样? 与历代相比有什么特点?
【答案】明清时期,古琴音乐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各地琴人因受民间音乐、地方语言诸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各流派有自己的曲目、刊本,有各自的审美要求和欣赏情趣,理论著作也日益增多。明清时期是我国琵琶艺术的又一个高峰,这个时期出现了张雄、李近楼、汤应曾、钟秀之、查鼐、陈牧夫、王君锡、鞠士林、华秋苹、李芳园等一批卓越的演奏家。清中叶开始有琵琶曲谱集问世,这对保存古曲,传授琵琶技艺具有重大意义。三弦在明清时期也成了北方传奇、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清末盛行的说唱艺术,北方鼓词用大三弦,南方弹词用小三弦。三弦还流行到琉球,日本等地,成为亚洲的重要弹拨乐器。明清时期,民间的鼓吹乐,丝竹乐等形式遍布全国,每逢节日或婚丧喜庆时,专业或业余艺人便集会演奏。重要乐种如十番锣鼓、十番鼓、潮州音乐福建南音、西安鼓乐、智化寺音乐、辽南鼓吹、山西八大套等。与历代相比,明清时期的器乐更加世俗化,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结合更为紧密。
11.简述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的情况。
【答案】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随县城郊擂鼓墩。1978年,这一墓葬共出土乐器125件,使人目睹了战国时期宫廷音乐的状况,是20世纪中国音乐考占的重大发现。125件乐器共包括编钟65个,编磬32个,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瑟12件,鼓4件,篪2件,排箫2件,笙6件。该墓出十乐器主要集中在墓葬的中室和东室,呈现出正殿和寝宫的排场。中室编钟、编磬排列三面,体现了“诸侯轩悬”的规格。此外,还有不同形制的鼓以及配套的竹木丝弦等乐器,这种乐器组合好似一座奢侈与豪华的地下音乐厅。墓葬东室主要是以琴、瑟为主的轻型乐器,属于琴瑟相合的小型乐器组合。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中,以编钟最为著名,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由65枚钟组成的巨大编钟,具有五个八度的宽广音域,中间三个八度内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乐曲。音色明亮,每个雨钟都能敲击出两个乐音,以实物形式证明了“一钟双音”的存在。另外,钟体上有2828字的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等国与曾国的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铭文中所使用的乐律学术语,在科学概念上表现出相当精密的程度。曾侯乙墓出土的竹木乐器同样保存完好,对乐器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曾侯乙墓出土的庞大的乐器群,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宫廷音乐的发展水平,为了解当时宫廷音乐的规模和钟磐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