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沈阳音乐学院音乐舞蹈研究所专业理论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6年沈阳音乐学院音乐舞蹈研究所专业理论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6年沈阳音乐学院音乐舞蹈研究所专业理论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10 2016年沈阳音乐学院音乐舞蹈研究所专业理论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三) 16 2016年沈阳音乐学院音乐舞蹈研究所专业理论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四) 23 2016年沈阳音乐学院音乐舞蹈研究所专业理论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五) 29

一、名词解释

1. 右旋

【答案】右旋是整理宫调体系的方法。北宋政和七年(1117)由北宋政府提出。《宋史》卷129载,中书省将某均之某调的称谓叫做右旋。所谓“右”,指旋宫图上宫音音位以黄钟为起点时,向右的旋转方位。这种方式以均为主排列各调次序,从黄钟均开始,不动盘心即得黄钟之宫、黄钟之商等七调; 将宫位按律吕顺序依次右旋,依次得十二均之七调,总计八十四调。

2.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答案】《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简称《九宫大成谱》,乐谱集,成书于乾隆十一年(1746)。由清庄亲王允禄奉乾隆帝之命编纂,由律吕正义馆乐工常熟清、曲名家周祥钰和邹金生、徐兴华等人采集民间与内府所藏词曲乐曲编订而成。全书共82卷,收有2094个曲牌(包括南曲的引曲、正曲、集曲和北曲的只曲),连同变体共有4466个曲牌; 北套曲185套,南北合套36套,共220余套。包括了唐宋诗词、宋元诸宫调、元明散曲及明清传奇的曲调,并区别正字、衬字,注明工尺、板眼,是研究南北曲音乐的一部非常丰富的参考资料。目前,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有《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刘崇德校译),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有《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曲选》(傅雪漪选译),为研究该谱集提供了重要资料。

3. 《大夏》

【答案】《大夏》是夏代乐舞。记载于《吕氏春秋·古乐》:“禹立……于是命皋陶作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说明《大夏》是一部由编管乐器“籥”伴奏的多段体乐舞。据《礼记》载,“八佾以舞《大夏》”、“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可知在周代以后,《大夏》由64人共同跳舞表演,表演者头戴皮帽,下著白裙,光着脊梁,表现出一幅富于浓郁劳动气息的盛大群舞场面。另外,在这部作品中音乐开始成为帝王领袖替自己歌功颂德的下具,反映了私有制确立后乐舞内容产生的质的变化。

4. 乐府

【答案】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汉代乐府是主管俗乐的机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加工配乐、创作并填写歌词、创作和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和演奏。至汉哀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撤销乐府,汉代乐府共存在了105年的时间。汉代乐府重视民间音乐的态度,不仅促进了汉代民问音乐高度繁荣,而且对其后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响。此后几朝的乐府在此方面大为逊色,晋代有太乐乐府,《隋书》太乐与乐府不分,至唐代

大乐署之外无乐府,此后也不再有乐府机构。

5. 法曲

【答案】法曲是隋唐时期宫廷燕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主要特点在它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优雅一些,因此也称为清雅大曲,东晋南北朝称作“法乐”。其主要乐器有铙钹、钟、馨、幢箫、琵琶。至唐朝又搀杂道曲而发展至极盛阶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认为,法曲接近于汉族民间音乐,所用曲调和乐器近于汉族的清乐系统,风格幽雅。《中国音乐词典》中将法曲视为大曲的一个品种,曲式结构与一般燕乐大曲无异。而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则认为法曲是区别于大曲的以器乐演奏为主(其中有部分歌唱)的纯音乐形式,常从大曲中选出器乐与歌唱部分演奏、演唱。

6. 昆山腔

【答案】昆山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又名昆腔、昆曲,由元末居于昆山附近的顾坚所创,至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等一批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做了进一步的加工提高。改革后的昆山腔,曲调细腻委婉,转音若丝,人称“水磨腔’,、“冷板曲”。其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在伴奏音乐方面,魏良辅等人把弦索、箫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创立了一个完整的伴奏乐队,不只用于清唱,也用于戏曲舞台。传奇作家梁辰鱼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了剧本《浣纱记》,对昆山腔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舞台表演方面,昆腔吸收了宋元以来诸多曲种的精华,创造了当时最为完整的表演体系,从而由苏州、松江一带迅速流传到杭、嘉、湖地区,进而遍及全国各大城市,迎来了昆山腔剧种的黄金时代。清代中叶以后,昆腔逐渐衰落,其主导地位逐渐为梆子、皮黄两大声腔剧种所取代。

7. 唱赚

【答案】唱赚是汉族说唱艺术的一种,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最早用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个套数来歌唱的艺术形式。由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的勾栏艺人张五牛在吸收流行于北宋汴梁的“鼓板”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成,是一种用鼓、板和笛作为伴奏乐器,以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交替进行为特征的说唱艺术。唱赚所用的脚本叫赚词,中间的曲调形式称作赚,后来发展成多套的长篇形式则称作复赚。其所用曲调吸收了传统歌曲、民间歌曲和少数民族歌曲,演唱时有较大的难度。在音乐上表现为“同一宫调、一韵到底”。目前所见完整的赚词作品是保存在宋末元初陈元靓辑《事林广记》中的一套有词无谱的咏腻约的《园社市语》,《事林广记》中还有一幅“唱赚图”,展现了唱赚的表演场面。唱赚在宋代(主要是南宋)十分普及,据《梦梁录》、《武林旧事》等记载,南宋时临安知名的唱赚艺人有数十人之多。

8. 鼓吹乐

【答案】鼓吹乐是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演奏为主的音乐形式。鼓吹乐以鼓、排箫和茄为主奏乐器,中问有歌唱。鼓吹乐自秦汉代以来起源于我国西北边境地区,根据主奏乐器和表演场合分为

二部,有箫茄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 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于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一般把鼓吹乐按用途分为四类: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横吹。鼓吹乐的具体划分并无严格界限,并随时代而异,愈近后世各类之间区别愈小,最终统称鼓吹其音乐成分最初是以外族音乐为主的,两汉期间与相和歌、清商乐等民间音乐关系密切,横吹则与西域音乐《摩诃兜勒》有关,汉魏以后与北狄乐及北方箫鼓有关。鼓吹乐源于民间,后供奉于官府,其后又逐渐向民问发展,明清以来的民间吹打与鼓吹乐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二、简答题

9. 简述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这时西周固有的礼乐制度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1)王室文化向诸侯文化下移。西周与春秋早期,周王室掌握着技术百工和文化典籍,形成了天下独尊的王室文化。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这些都反映了周代封建社会正走向解体。公元前520年,王子朝起兵争夺王位,兵败后“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这是我国先秦时期一次最大的文化迁徙活动,自此,楚国成为了当时新的文化中心。同时,王室的乐官百丁也陆续分散到各地,促进了侯国文化的发展。

(2)礼乐等级化遭到破坏。西周音乐的等级化体现在用乐的规模上,其中,观赏乐舞规格方面规定“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这里的数字都是指“佾”,也就是乐舞的行列,即天子可以观赏八行八列的“八佾之舞”,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桓子观看了八佾规模的乐舞,违背了礼乐制的规定,由此引起了孔子的极度愤慨。《论语》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新乐对雅乐的冲击。雅乐作为周代礼乐制的两大支柱之一,曾起到巩固周王室统治的作用。到了春秋时期,雅乐内容越来越空洞,形式越来越僵化。这时一种新颖的音乐——郑卫之音开始形成。郑卫之音,按照字面意思就是郑国和卫国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族音乐风格,优美抒情、生动活泼。这种音乐由于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享乐的需要,从而对雅乐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加速了“礼崩乐坏”的进程,也由此引来了礼乐制度维护者的排斥。孔子曾哀叹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10.姜夔与宋代的词调音乐。

【答案】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的音乐才能在宋词创作方面得到了突出体现。宋词也称曲子,是由民歌发展而成的一种艺术歌曲,歌词是长短句。宋代曲子之盛,涌现出了上到皇帝、下至百姓的大量词家,在社会上形成了写词唱曲的风气,一些著名词人的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姜夔少年即以诗词闻名,词中始终透出一股淡淡的愁思。他的音乐作品也是如此,忧郁凄凉是其主要风格。姜夔在音乐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