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981中国音乐史之中国古代音乐史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唱论》

【答案】《唱论》是我国古典戏曲音乐论著。元代燕南芝庵所著。全书共31节,不分卷,1172字。《唱论》所论述的歌唱问题十分丰富,书中强调“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反映出当时歌唱艺术得到了普遍的推崇与重视。在咬字、运腔方面提出了“字真、旬笃、依腔、贴调”、“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的观点。对气息技巧则提出“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气”等要求。另外,《唱论》还认为歌唱应扬长避短,“子弟不唱作家歌,浪子不唱及时曲; 男不唱艳词,女不唱雄曲; 南人不唱,北人不歌”,并对当时常见的歌唱弊病予以归纳,如“有唱得困的,灰的,涎的,叫的,大的”、“有格嗓,囊鼻,摇头,歪口,合眼,张口,撮唇、昂头,咳嗽”等等。总之,《唱论》具有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对歌唱艺术深入细致的分析,虽文字过于简略,但从总体上反映了宋元时期我国歌唱艺术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最早一部对歌唱艺术进行全面研究总结的理论著作。

2. 唱赚

【答案】唱赚是汉族说唱艺术的一种,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最早用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个套数来歌唱的艺术形式。由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的勾栏艺人张五牛在吸收流行于北宋汴梁的“鼓板”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成,是一种用鼓、板和笛作为伴奏乐器,以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交替进行为特征的说唱艺术。唱赚所用的脚本叫赚词,中间的曲调形式称作赚,后来发展成多套的长篇形式则称作复赚。其所用曲调吸收了传统歌曲、民间歌曲和少数民族歌曲,演唱时有较大的难度。在音乐上表现为“同一宫调、一韵到底”。目前所见完整的赚词作品是保存在宋末元初陈元靓辑《事林广记》中的一套有词无谱的咏腻约的《园社市语》,《事林广记》中还有一幅“唱赚图”,展现了唱赚的表演场面。唱赚在宋代(主要是南宋)十分普及,据《梦梁录》、《武林旧事》等记载,南宋时临安知名的唱赚艺人有数十人之多。

3. 三分损益法

【答案】中国古代的一种弦乐器生律方法。记载在《管子》一书的《地员篇补注》中,原文是“凡将起五音,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音,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而去其乘,以是生角。”计算出来的五音,按其高低排列起来是:徵羽宫商角。《吕氏春秋·音律篇》记载了用同样方法计算出的十二律。

4. 八佾舞于庭

【答案】西周礼乐制度下,音乐的等级化体现在享用乐舞的规模上,所谓“天子用八,诸侯用六,

大夫四,士二”。这里的数字都是指“佾”,即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八佾之舞”是天子专门享用的乐舞。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桓子在自己的庭院里演出了天子方能享用的“八佾之舞”,违背了礼的规定,引起孔子的极大愤慨。《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一事件的发生,真实地反映出春秋时期,西周礼乐制度趋于崩溃的历史事实。

5. 三分损益十二律

【答案】三分损益十二律是我国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生律过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各律之间音程关系并不均等,存在大半音(204音分)和小半音(90音分)的差别,因而所生出的最后一律仲吕不能循环复生黄钟,无法周而复始地旋宫转调,也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余年探索平均律制的篇章。十二律产生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这说明当时的音乐活动己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6. 《霓裳羽衣曲》

【答案】《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又名《霓裳羽衣歌》或《霓裳羽衣舞》,相传由唐玄宗创作,另有说法是唐玄宗根据印度《婆罗门曲》改编。从唐诗的记载中可知,这首大曲的音乐具有浓厚的西域佛教音乐成分,舞者的服饰则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调色彩。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霓裳羽衣歌》及其注文为了解这首作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据其推断,这部大曲音乐共有36段(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其中最精彩的音乐是抒情气息极其浓郁的散序部分,结尾则一反大曲在急剧的节拍中结束之常态,而是缓慢地终止。该曲早已失传,学术界一般认为,宋代姜夔于1186年发现并保存下来的《霓裳中序第一》,可能就是乐曲中间的一段。《霓裳羽衣曲》有着极为感人的艺术魅力,代表着唐代歌舞音乐的最高成就。

7. 六代乐舞

【答案】六代乐舞又称“六乐”或“六舞”,是中国奴隶制时期歌颂帝王的代表性宫廷乐舞作品。包括黄帝时一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大咸》(也称《大章》)、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以及周武王时期的《大武》。

8. 简要论述商代音乐的特点。

【答案】商代音乐特点为:

(1)相传商的始祖契因其母吞玄鸟卵而生,因而商族以鸟为图腾,并且有着崇尚鬼神的习俗,这使得商代音乐具有鲜明的巫文明特点。商人非常迷信,《礼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各种神秘的巫术活动十分盛行。商代专门从事占卜活动的女性为巫,男性为现。作为神权统治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不仅具有相当高的地位,而且在频繁的祭祀、巫术活动中,载歌载舞,可谓是当时职业的音乐舞蹈家,“巫乐”由此形成。根据卜辞中的记载,商代祭祀歌舞常常夜以继日地进行,表现内容往往既有降神、祈雨的神秘色彩,也不乏赏心悦目的爱情生活,因

而商代的“巫乐”在酣歌狂舞、漫无节制的同时,也是华丽多姿、热闹非凡的。

(2)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商代最后一个帝王封命令乐师制作了华丽放荡的“淫乐”,通宵达旦狂欢,形式奢侈华丽、内容荒诞污秽。“巫乐”和“淫乐”一个是民间音乐,一个是宫廷音乐,两者共同构成了商代音乐的特殊面貌。

二、简答题

9. 根据音乐表演的原则简要谈谈音乐表演中“忠实原作”和“表演创新”是什么关系?

【答案】音乐表演应遵循客观性与主观创造性相结合、再现历史性与呈现时代性相结合、表演技巧性与艺术表现性相结合的原则,那么在音乐表演中“忠实原作”和“表演创新”的关系实质上是创造性与真实性如何协调统一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1)真实性,指的是音乐原作内涵与形式的规定性,表演者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才能进行二度创作。因此,“忠实原作”是音乐表演的基础,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是获得真实性基础的保证。

(2)创造性,即表演者的二度创作,它的本质意义不能停留在一度创作忠实再现原作的基础之上,应该是原作品的艺术升华。因此,“表演创新”是实现音乐表演的艺术使命。

总之,“忠实原作”与“表演创新”二者不可偏废。表演者必须尊重原作品,忠实原作品,但又不能仅局限于对原作品的理性认识,必须掌握音乐表演艺术的规律并且有充分的“表演创新”,这样才能使音乐表演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10.简述隋唐时期宫廷燕乐的发展脉络。

【答案】(1)隋唐燕乐是泛指宴享娱乐的歌舞,标志着唐代乐舞文化的高峰,主要就是由乐舞伎人表演的。其形式品种之丰富,技艺之高超,队伍之庞大,以及在社会上流传之普遍与深入,都可以说是既空前又绝后的。隋代初年宫廷燕乐制订了“七部乐”:一日国伎,二日清商伎,三日高丽伎,四日天竺伎,五日安国伎,六日龟兹伎,七日文康伎。至隋炀帝时,又增加“康国”、“疏勒”两部,扩充为“九部乐”。国伎,即西凉伎,泛指甘肃一带的音乐,兼有龟兹音乐和中原音乐的特色,是编制最大的一个乐部; 清商伎,又名清乐,是汉族传统的民间歌舞; 高丽伎即古代朝鲜的歌舞; 天竺伎即古代印度的歌舞; 安国伎是当时中亚西亚地区音乐,相当于今鸟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 龟兹乐指今新疆库车一带的音乐,在隋唐时代最为盛行,为胡部诸乐之首; 文康伎又名礼毕,是汉族的一种面具舞。康国和疏勒则分别是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撒马尔罕和新疆喀什格尔一带的音乐。“九部乐”均以国名、地名作为乐部名称,不仅包括汉族的民间音乐,还有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的外来乐部,而且外来音乐占有很大比重,反映出当时多元文化交融的情景。

(2)唐代沿袭隋代乐制。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废除“礼毕”,贞观十四年(640),又将“乐”列为诸乐之首,形成了唐代的“九部乐”。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统一高昌,十六年(642)加奏“高昌伎”,形成了唐代的“十部乐”。多部乐虽形成于隋、唐,但其中的大多乐部产厂}几于南北朝时期,是当时大规模文化交流的产物,至唐玄宗时将十部乐改为坐部伎、立部伎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