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南大学517公共管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方案优选

【答案】政策方案优选,又称政策方案的抉择,是指决策系统对政策方案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之后,选择或综合出一个最理想的方案的过程。政策方案优选的标准主要包括效益、效率、充分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适当性标准。

2. 战略管理

【答案】战略管理可以理解为管理者有意识地选择政策、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的艺术或科学。战略管理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战略管理为组织未来的发展设立愿景,规划蓝图。

(2)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关注全局而非局部,关注长远的利益而非当前的利益。

(3)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以及识别威胁的过程。战略管理的一个基本的宗旨便是利用外部机会和化解或回避外部威胁。

(4)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战略管理即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同时又关注经验、判断、感觉和直觉对于制定政策的作用。

(5)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性的过程。由于组织环境不断的发生变化,组织应该持续不断地关注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以便作出必要的调整。

(6)战略管理是前瞻性思考和由内而外的管理哲学。主要表现为:向前看,寻找问题和机会,寻找重构问题的新方式,从他人的或外在的观点来看组织问题。

3. 类比分析

【答案】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分析是指把这种相似性研究创造性地用于政策问题的构建中,寻求政策问题的成因、性质及类别的方法。人们在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分析法往往能够奏效,在构建政策问题时,有三种不同的类比形式可以运用:人的类比、直接类比和想象类比。

4. 博弈理论

【答案】博弈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交易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小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在政治交易的情况下,公共政策目标与方案的重要性和可靠性都要大打折扣。在宏观层面上,博弈理论把公共政策执行视为各级政府或各部门之间的互动博弈过程。执行博弈的研究构成了政策执

行研究的重要分水岭,博弈理论使人们对于政府运作的认知逐渐扬弃了传统静态的层级节制观点,并进而转变为以动态的府际关系为核心。政治学的博弈理论认为,在冲突与竞争中,甸一个参加者都力求获得最大收益而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5. 责任机制

【答案】在民主的社会中,政府组织是由大众所创立的,为了大众而设立,以及需要对大众负责。民主政治既是民意政治,法治政治,更是责任政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民主制度的根本便是责任。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人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责任系统,其中政府组织行使其职权,而公民则允许政府组织如此行事,但条件是不得滥用职权以及行为能够承担责任。责任机制是旨在实现责任的一套制度安排或确保责任实现的途径。责任机制可以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正式确保途径是指宪法、法律、行政规章所明确的责任归属机制,如上级行政命令、议会的立法、法院的判决。非正式确保途径指责任的要求起源于个人伦理道德、公民偏好、政治过程等。主要的责任机制有行政控制机制、立法控制、司法控制等。

6. 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

【答案】自下而上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的所有行动者)作为出发点,政策链条中的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 其强调政策或项目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参与执行项目的行动者的承诺与技巧。这一途径以韦瑟利和利普斯基的《基层官僚与制度创新》一文为代表。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缺乏一个统一的模式,其中有对照意义的是这样两个分支流派:一是以爱尔莫尔为代表的,在政府组织内部,从“草根”(基层)角度来探索政策执行的效率问题,学术界称之为“基层官员的权力观”; 另一分支以约恩和波特为代表,彻底抛弃了传统官僚科层组织的执行观,从多元行动者的互动角度来研究政策的执行过程,学术界称之为“执行结构研究”。

7. 混合性工具

【答案】混合性工具是指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做出决策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该工具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这类政策工具兼备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下具的优点。主要包括四种形式:信息与规劝、产权拍卖、补贴、税收与使用者付费。

8. 政策方案规划

【答案】政策方案规划,是指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①政策规划的目标导向②政策规划的变革取向③政策规划的选择取向④政策规划的理性取向⑤政策规划的群体取向。

二、简答题

9. 简述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答案】学习型组织的积极倡导者圣吉(PeterSengc )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兢兢业业创

造未来的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不断在学习与转化的组织,其学习的起点为组织成员、工作团体和整个组织。学习是一种持续性、战略性运用过程,并与工作相结合。学习的结果将会导致知识、信念及行为的改变,并可强化组织创新与成长的能力。

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包括:

(1)系统思维(systematic thinking )。系统思维是学习型组织的精髓。系统思维要求认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认识事物互为因果的循环关系; 认识事物发展的兴衰循环原理; 破除二分法的价值思维习惯; 把握动态的系统反馈; 培养整体的思考习惯。

(2)自我精进(personal mastery )。学习型组织要培养个人自我挑战的胸怀,专注于内在抱负和需求; 从失败中学习; 要有摆脱逆境,越挫越勇的信心与斗志。

(3)改变心智模式(mental model )。组织应改变传统的权威关系; 领导应敞开胸怀,接纳异议,调整刻板的心智模式; 而组织上下在开放互信的环境中,迸发出集体智慧。

(4)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 dvision )。组织应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建立在组织成员的期许基础上,共同愿景是自下而上的过程; 共同愿景应有进阶指标。

(5)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通过团体成员间的对话和讨论,促进团队学习。

10.简述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答案】权变领导理论的基础是认为领导者对其所领导的群体,若想要完成高度的工作成果,应随领导者本身的需要结构,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控制及影响程度而权变。

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认为,影响领导形态的情境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职位权力(position power)

指职位本身所具有的权力(如奖励权力、强制权力等),而促使部属顺从并接受其领导的程度,由于领导者所拥有的职位权力程度不同,其可采行的领导行为亦应有所不同。

(2)工作结构(task structure)

指群体工作任务的例行性程度及可预测性,如工作为例行性且工作成果或产出易于预测评估,则领导者的影响力就极为有限,因为此种工作的目标、工作程序或步骤,均已明确界定,其工作成果亦可由以往的经验及产出加以判断,故领导者的领导范围就较为狭窄。如为复杂的工作,其目标不确定,工作成果难以预测,在工作程序及步骤上有各种可行的途径,随不同的环境因素而异,则此时的领导行为活动范围较广,运用就较具弹性。

(3)领导者与部属的关系(1eader-member relations)

领导者与部属相处时,如果双方关系良好,领导者就容易得到部属的合作与努力,领导行为就趋向于员工导向的形态; 反之,领导者将趋向于工作导向的领导形态。

费德勒认为上述三种情境因素决定了领导者对部属行为的影响能力,亦即决定了领导情境对领导者有利的程度。在有利情境下,领导者拥有较多职权,获得更多非正式支持,同时工作结构较低,对群体有良好的指导,成员被指示做哪些工作; 在不利情境下,群体因缺乏领导者积极的介入的控制,显得较疏离涣散,以工作为导向的领导较之体谅型及员工导向型的领导行为较为有效; 在中度有利(或中度小利)情境下,体谅型或员工导向型的领导较为有效,如果成员认为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