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之公共管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执行过程

【答案】政策执行过程是指政策执行在本质上是一个多元参与者互动的政治过程,包含了一些基本程序或一系列功能活动。要成功推进这些程序,顺利完成这些活动,就必须选择科学的政策执行方一式。对政策执行过程和执行方式的研究,构成了政策执行研究的重要内容。政策执行过程包括三个阶段:①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政策执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②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是实现政策目标、提高政策效益的关键环节。③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政策执行完毕后要及时做出总结,这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为制定新的政策做准备。

2. 政策科学

【答案】政策科学指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政策科学的创始人之一,著名学者叶海卡·德罗尔认为,政策科学应包括基本政策、元政策、政策分析、实现战略等内容。美国学者克朗根据德罗尔的构想,认为从方法论角度看,政策科学应包括五个基本范畴:政策战略、政策分析、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政策评估、政策科学的进展。因此政策科学是一门学科,它超越了一切传统的科学观念,为人类面对未来的决策提供了崭新的工具和方法。

3. 工作环境

【答案】工作环境是指真正与具体的公共政策过程发生作用的一般环境中较为具体的成分。公共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是指一般环境中的不同部分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聚合,具有多样性、变动性、主观性和人为性等特点。

4. 官方决策者

【答案】官方决策者是指广义的政府,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我国,执政党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故在我国,官方决策者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5. 政策创新与传播框架

【答案】政策创新和传播主要有两种解释框架。

(1)内部决定模型。该模型假设,地方政府的行为不会受其他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认为职能部门创新的因素在于地方政府内部的政治、经济或社会特性。

(2)传播模型。与内部决定模型相反,传播模型则认为政策创新本质上是政府之间的关系,

其把一个地方政府采纳的某项政策视为模仿其他地方政府先前采纳的政策。

6. 系统决策模型

【答案】系统决策模型是由美国政治学家D. 伊斯顿提出来的一个决策分析模型。他针对传统政治学单纯从制度的静态分析进行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动态的、研究政府运行过程的政治系统论。伊斯顿认为:

(1)政治系统是指相对关联的结构与过程所形成的团体,其功能在于为某一个社会提供权威性的价值分配。作为一个系统,它为了适应外在环境所产生的环境压力,必须随时采取对应措施,作出必要的决策。

(2)环境中所产生的影响政治系统稳定的压力为投入; 环境则是指被界定为政治系统的界线之外的任何条件或情境。

(3)政治系统的产出是系统的权威性价值分配,以及这些分配所构成的公共政策。系统决策模型视公共政策为政治系统的一种产出。系统概念的内涵,为社会中一套可认明的制度与活动,其功能在于将需求转换成权威的决定,这个决定需要获取全社会的支持。同时系统的要素是相互关联的,可以不断地反应环境的压力,因为系统为了生存不得不适应环境的各种变迁。

总之,伊斯顿的系统分析模型从一个动态的视角,生动地描述了涉及政治决策过程的各种因素,即系统、环境、需求与支持的投入、转换过程、产出的政策以及反馈等,并且描述了这些因素在整个政治运行过程的位置,为科学地认识政治过程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概念工具。

7. 正式评价

【答案】正式评价是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其在公共政策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结论是政府部门考察公共政策的主要依据。正式评价具有评价过程标准化、评价方案科学化、评价结论比较客观全面的优点。其缺点是,对开展评价的相关条件要求苛刻,不仅要有足够的评价经费和掌握系统的相关信息,而且对评价者自身的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

8. 类比分析

【答案】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分析是指把这种相似性研究创造性地用于政策问题的构建中,寻求政策问题的成因、性质及类别的方法。人们在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分析法往往能够奏效,在构建政策问题时,有三种不同的类比形式可以运用:人的类比、直接类比和想象类比。

二、简答题

9. 简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兴起的原因。

【答案】人力资源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流行与兴盛的一个管理领域。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兴起的主要原因或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理念的确认和广泛共识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被人们广泛地认同和接纳。人们普遍认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因素; 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

(2)国际化与国际竞争的加剧

国际化是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无可争议的现实。国际化所引致的一个明显的结果就是国际竞争的加剧。一个组织不仅仅要在生产、销售、财务、服务上与其他组织竞争,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亦是如此。尤其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社会,一个绢织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一席之地,就需要积极寻找如何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增强其竞争能力的方法。事实上,人力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的竞争优势所在,因为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和创新的核心资源。

(3)人力资源成本在所有经济生产体系的成本结构中所占比例增大

由于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增强,人力资源投资的成本不断扩大。特别是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移,大服务业与传统的制造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知识经济性质,即要求从业人员有更高的知识、技能和创新水平。这一方面导致了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同时也导致要求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去管理他们。

(4)组织整体经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整体性经营是任何一个组织成功的不变的原则和秘诀。技术的优势来自于人员在知识和技术上的不断创新; 生产和销售的优势需要良好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持。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整体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管理方式的变化—从以事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随着社会政治的变革与进步,特别是权利平等化的发展,工作生活质量运动的发展以及对人力资源及其作用认识的变革,组织管理的方式也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那种传统的以事为中心的独裁管理模式和监护管理模式逐步让位于以人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6)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化

人力资源管理受到普遍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门化趋势的形成和加强。在今天,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许多问题远非一般人员所能回答并解决的。人力资源的管理需要专门的理论和知识作为支撑,需要专门的技能,需要职业的人力资源专家和职业管理者,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己经成为一种职业。

10.公共组织存在着许多弊病,请对这此弊病予以分析。

【答案】组织结构是影响组织运作的关键因素,决定了权威、权力的分配,决策和沟通的布置,效率和效能的达成。现代的公共组织皆是高度正式化、严格的层级节制的科层组织,其弊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决策权威集中化造成管理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