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623中外文学史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批判现实主义

【答案】批判现实主义是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国的蒲鲁东在《艺术的社会使命》一书中,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其下定义的是高尔基。高尔基指出:“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 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批判一切现存的事物倒是容易,但除了肯定社会生活以及一般‘存在’显然毫无意义以外,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2. 意识流派

【答案】意识流派是指20世纪初西方兴起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派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尤其是人的意识流程,常利用心理时间来组织叙事,大量运用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来追踪人的意识流程,展示人迷离恍惚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意识流小说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一度掀起高潮。40年代,经过意识流小说所锤炼的各种创作方法和观念仍然在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其代表作家有乔伊斯、伍尔夫、普鲁斯特和福克纳等。

3. 马查多·德·阿西斯

【答案】马查多·德·阿西斯是巴西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被同时代人称为“首屈一指”和“独一无二”的作家。时至今日,巴西文坛几乎一致公认他是有史以来巴西“历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巴西文学界享有独尊的地位。马查多·德·阿西斯的代表作有《金卡斯·博尔巴》、《布拉斯·库巴斯的死后回忆》和《堂卡斯穆罗》,它们被巴西文学界称为“不朽的三部曲”。

4. 《摩诃婆罗多》

【答案】《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梵语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婆罗多族的两个后裔居楼族和般度族间大战的故事。《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加工而成,其中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人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有10万

“颂”,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规模宏大、内容庞杂。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堪称“印度的灵魂”。

5. 流浪汉小说

【答案】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产生于西班牙的一种欧洲近代小说,是城市兴起和经济衰退的产物。流浪汉小说基本取材于现实,聚焦于城市无业游民的生活,多以主人公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他们自述身世的方式,按照其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进行叙事,展示了广阔的社会图景,客观上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但是,因为流浪汉小说常常采用玩世不恭或同流合污的态度对待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所以,其思想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流浪汉小说对于此后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特别是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模式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无名氏的《小癫子》是西班牙最早的流浪汉小说。

6. 叶芝的“面具”理论

【答案】叶芝的“面具”理论是叶芝艺术创作和认识世界、理解自我的重要手段。他认为,人的智能再创造是外部命运的对立面,“而我所谓的‘面具’是出自其内在本质的一切的情感的对立面。”面具是情感的再创造,即反自我。叶芝认为自我只有找到且自觉地模仿反自我,人格才有可能发展完善,而且在此过程中才会有所创造。“假如我们不能想象自己与自己不同,尝试充当那第二自我的话,我们就不能给自己强加一条戒律,虽然我们可以从别人那里接受一套。因此主动的品德与被动接受一种规则不同,是做戏似的、有意识的表演、戴着面具。”

二、简答题

7. 你喜欢托尔斯泰三部长篇小说的哪一部? 为什么?

【答案】托尔斯泰是俄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最喜欢托尔斯泰三部长篇小说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原因在于它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艺术经典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内容的经典性

①充分展现俄国社会生活的复杂矛盾和时代特征

小说通过安娜和列文追求新生活这两条平行而又互相联系的线索,以史诗般的风格展现了农奴制度废除以后俄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复杂矛盾和时代特征,也体现了这个时期托尔斯泰思想的变化。

②批判社会的虚伪和落后

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线索,反映了城市贵族的生活. 批判了贵族社会的虚伪。列文进行改革失败最后在宗教中获得解脱的线索,反映了农奴制废除后俄国农村的动向,体现了托尔斯泰的社会思想。

③深刻再现了托尔斯泰这一时期的精神痛苦

《安娜·卡列尼娜》在体现托尔斯泰的社会思想方面,尤其反映了托尔斯泰这一时期的精神痛

苦。在彻底转向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之前. 托尔斯泰经历了非常痛苦的精神危机,这部作品写于他世界观激变的前”真实记录了托尔斯泰本人的精神探索,尤其是他的精神痛苦。列文体验到的改革失败的痛苦,对俄国现实的焦虑。很好地反映了托尔斯泰此一时期的思想特征。

(2)人物形象的经典性

安娜是一个有着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社会的叛逆者形象,通过这一形象的毁灭,托尔斯泰批判了贵族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堕落,同时也反映了托尔斯泰思想的局限以及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胜利。

①大胆追求有价值的生活

她不仅外貌娴雅、端庄、自然而质朴,而且有丰富深刻的精神世界,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充沛的生命力和获得真正幸福的渴望,在思想道德和才智等方面,她都高于当时一般的贵族妇女。然而安娜的追求以悲剧告终。通过安娜的悲剧,托尔斯泰表达了对贵族上流社会的批判,同时,也反应了作者对安娜追求个人感情幸福的否定。

②个性解放、自由

托尔斯泰并不赞成安娜体现的个性自由的西方思想,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他克服了自我思想的局限,将美丽的外表和丰富的精神世界赋予了安娜,并倾注了深刻的同情,通过安娜的抗争否定了上流社会,剖析了其悲剧的社会内涵,将其塑造成一个感人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其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胜利。

(3)人物悲剧的经典性

安娜的悲剧命运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现在:

①封建社会和虚伪的道德习俗造成了安娜的不幸她被姑母安排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20岁的省长,维持着冷漠的婚姻长达8年,这种门当户对然而没有感情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决定f 其不幸的根源。作为一名具有鲜明的叛逆精神的女性,对伏伦斯基的爱激起了她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抛弃了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公然跟情人伏伦斯基同居,向虚伪的道德习俗发起了挑战。安娜在封建专制社会里追求个性解放、感情自由,必然带来社会反对势力的反扑。伏伦斯基不能理解安娜的感情和精神需求,卡列宁为了体面而拒绝离婚,上流社会关闭了对安娜敞开的大门. 走投无路的安娜选择了自杀,而不是回到卡列宁身边,或听任伏伦斯基的放纵,以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封建社会和习俗的最后也是最强烈的抗争。

②安娜自我思想意识未能彻底解放,也成为其悲剧命运的内在原因她无法从心理上彻底摆脱社会习俗和舆论对其行为的指责,常常产生“犯罪”的恐惧,加剧了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只能通过自杀来寻求解脱。

③托尔斯泰对安娜追求个性解放的矛盾态度在小说中,托尔斯泰揭示安娜悲剧的社会性,对其不幸倾注了同情,将其塑造成一个感人的女性形象。但是,就托尔斯泰自身的婚姻观、价值观来看,他一直都不赞成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反对女性抛弃家庭的责任,主张传统的女性观. 所以,他给予安娜的命运结局足悲剧性的。

(4)艺术成就的经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