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844外国文学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卡拉玛佐夫兄弟》
【答案】《卡拉玛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包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体现了高超艺术手法。
2. 流浪汉小说
【答案】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产生于西班牙的一种欧洲近代小说,是城市兴起和经济衰退的产物。流浪汉小说基本取材于现实,聚焦于城市无业游民的生活,多以主人公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他们自述身世的方式,按照其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进行叙事,展示了广阔的社会图景,客观上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但是,因为流浪汉小说常常采用玩世不恭或同流合污的态度对待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所以,其思想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流浪汉小说对于此后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特别是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模式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无名氏的《小癫子》是西班牙最早的流浪汉小说。
3. 古典主义
【答案】古典主义是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它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4. 乌利波(Oulipo ,或译为“潜在文学工场”)
【答案】乌利波,Oulipo 为缩写,音译“乌力波”,直译“潜在文学工场”,是一个由作家和数学家等组成的打破文本界限的松散的国际写作团体。它由法国诗人、作家雷蒙·格诺和数学家弗朗索瓦·勒利奥内创立于1960年,至今仍活跃于法国乃
至世界文坛。“潜在”最初指“一定时间后起作用的方法”,后延伸出“有力量的,理论上的”等意义。最为知名的成员有卡尔维诺、乔治·佩雷克、雷蒙·格诺、雅克·鲁博等。就其本质而言,乌利波是一种具有精神同质趋向的文学思维方式。这种文学思维品质被认为是21世纪实验文学的曙光。
二、简答题
5. 怎样认识印度文学的特征?
【答案】印度文学是印度古典梵语文学和10世纪前后发展起来的各地方语言文学的总称。印度文学以丰富多彩著称于世,其特征具体表现为:
(1)文艺内容泛神化
①富有神话色彩
印度文艺整体上体现为泛宗教化,在内容上则表现为泛神化,即其文艺作品的内容在整体上富有神话色彩,将自然界的一切现象神话化。如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吠陀本集》收录的是关于诸神的颂赞、祭神祈祷和祭神仪式方面的诗歌,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吠陀教的经典。印度两大史诗主人公是化身下凡的天神。
②化身观念是文学作品的情节构思的主要依据
从宗教过渡到文学的桥梁,即文艺内容泛神化的途径来源于印度人对“化身”的信仰,即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神的化身与表现。通过这种观念,神可以成为人,神的化身就成了文学形象。如印度两大史诗中,化身观念是它们的情节构思的主要依据。《摩诃婆罗多》中,毗湿奴的化身“黑天”是真正主角; 《罗摩衍那》中,毗湿奴又化身为主人公“罗摩”,经历一番人间坎坷。而在《往事书》中,化身观念几乎比比皆是。可见,化身观念极大丰富了印度文艺的想象力。另外,化身一般是神化为人,但人也可以化为神。这就形成了印度文学的另一种倾向,即将凡人神化。典型的例子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迎牟尼。他本是一位王子,后来在众多佛教文献中成为了佛。天神化身为人乃至化身为动物,使人和动物变得神圣; 凡人被神化,使凡人带上了神圣的光环。就在这人与神的双向运动中,印度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泛神化、泛宗教化的性质,使得印度文学成为了一种寻求神圣、追求神圣的文学。
印度文艺的泛神化,一方面为文艺发展提供了巨大驱动力,使得印度文学注重内心体验,具有强烈的传奇性和浓烈的宗教情感。另一方面,文艺成为宗教的途释,使得作品主题和题材单一,出现了大量的说教性作品。从而淡化了文学的个性色彩。
(2)文艺形象泛众生化
①“众生”是印度宗教的一个重要概念,泛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特别是人和诸种动物。印度文学不像其他国家的文学一样,表现为人的文学。而是在独特的宗教观影响下,从神话史诗时代开始,就将众生形象留在文学中,从而体现为泛众生化。
②文艺形象泛众生化与印度人独特的生活环境有关。森林孕育了他们的文明。他们长期生活在森林中,在周围动植物共存中,产生了众生平等的观念。而这种观念运用于文艺中:
a. 表现为将动物作为与人平等的形象来加以展现,表达一种人与其他众生等量齐观、一视同仁的思想。如两大史诗中,人、动物、神与魔共同登台,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众生世界。
b. 表现为用众生的形体来规范人体美学,规范艺术表现。如在佛经文学中,佛陀之美是面如莲花,身如雄狮等。
c. 表现为神的形象泛众生化。印度宗教属于偶像崇拜。在很多宗教性艺术作品中,神被偶像化为众生的某种形象或某种特性。
(3)文艺形式泛音乐化
文艺形式泛音乐化是指文学作品在语言、情节、结构布局上,普遍存在与音乐作品相类似的某些特征:
①在印度文学中,吟咏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要传承方式和接受方式。《吠陀》、《往事书》等都是可以吟唱的。
②文学样式都是使用诗体。
③主题音调反复出现,一唱三叹,具有复沓的特点。
总之,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其宗教发达,种族复杂,语言众多的特色环境使得印度文学具备独特的民族历史和宗教色彩,并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其他国家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6. 简述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答案】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繁荣时期。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是英、法两国。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
①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
②第二次高潮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这一时期的法国有拉马丁和维尼等才华横溢的诗人。此外,意大利的白尔谢、曼佐尼以及德国的霍夫曼等人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
③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雨果为代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也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在美国产生了梅尔维尔、惠特曼等浪漫主义大师。
7. 为何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答案】普希金耗费了8年的时间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完成了其创作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从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它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公认的俄罗斯文学的典范之作。通过叶甫盖尼·奥涅金这个“多余人”形象,普希金展示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丰富图景,使得这部作品被别林斯基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