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宁波大学学前教育学之学前教育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儿童观

【答案】儿童观是指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儿童发展所持的看法与态度也是不同的。这些看法与态度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对自身认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2. 教师专业化

【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它的基本内容包括:①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②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③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④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简答题

3. 简述幼儿园与社区合作应注意的事项。

【答案】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是社会发展和幼儿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幼儿园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为更好地发挥两者合作的优势,在合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幼儿园与社区结合并不是要求幼儿园一定要在本职工作之外去搞子}么大型活动,参与社区的活动也并不一定是增加教师与幼儿负担的额外工作,幼儿园完全能将与社区结合的活动纳入到自己的教育内容中去,二者应当、也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2)与社区结合的活动一旦深入到幼儿园教育过程之中,将大大扩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3)与社区结合的活动不仅仅对幼儿德育、社会性发展等方面有重大意义,在幼儿智力、科学素质、分析和解诀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上也有独特的作用。

(4)是否能开展与社区结合的活动,社区环境条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教师能否敏锐地抓住问题,发现有教育价值的事情或现象,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同时,与社区结合可以贯穿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

幼儿园与社区的结合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结合还缺乏经验。所以在结合过程中,幼儿园要

注意以上几点,使两者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合作的效度。

4. 简述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答案】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点:

(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不应当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对幼儿园来讲,在时间上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 在内容上要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准备; 在人员上要包括幼儿园全体人员、家长及有关成人而不仅仅是大班老师。对小学来讲,也不能仅仅把衔接工作看成是幼儿园的事情,而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精神,改革不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形式、方法等。

(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进行,不应仅偏重某一方面。在幼小衔接中,偏重“智”的倾向比较严重。要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必须促进幼儿的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入学所必须的各种基本素质。

(3)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另一误区就是小学化倾向严重。有些教师认为,要与小学搞好衔接工作就要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让幼儿园像小学。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提前学习小学的数学知识等,使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不是幼儿熟悉的、与之关系密切的周围生活中具体的人或事,而是大量抽象的文字或符号。二是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幼儿园的幼儿。如用小学式的上课取代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 教师长时间用言语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灌输,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学习效果等等。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造成儿童怕学、厌学、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上。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儿童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简单地下放到幼儿园。

5. 简述幼儿德育的目标及其内容。

【答案】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其目标和内容分别是:

(1)幼儿德育的目标

幼儿德育的目标正如《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规定的那样:萌发幼儿爱家多、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德育的目标强调从情感入手,符合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2)幼儿德育的内容

幼儿品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与发展幼几个性两个方面。

①发展幼儿社会性。社会化过程是个体了解社会对他有哪些需要与期望,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并使自己逐步实现这些期待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的漫长的发展过程。幼儿社会性发展是通过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实现的。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过程是指上也就是帮助幼儿社会化的过程。

②发展幼几个性。幼儿德育要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如良好的性格,有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诚实、勇敢、意志坚强等等。这些个性品质对幼儿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有重大意义。

三、论述题

6. 案例点评

春天的颜色

春天悄然而至,为让幼儿感受春天赋予我们生活的诗情画意,我(老师)教幼儿学习诗歌《春天的颜色》。在第一次语言活动中,为了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理解诗歌大意,我特别画了几幅有关春天美景的图画。但无论我怎么解释,孩子就是记不住诗句,也不明白春天怎么会有颜色。

带着孩子们的疑惑,我组织了一次外出寻找春天的活动。我们来到了公园,让孩子们置身美丽的大自然中。在这里,孩子们发现了嫩绿的小草,粉红的桃花,淡紫色的丁香,淡黄色的迎春花。在这一情景中,孩子们理解了“春天的颜色”这一抽象的语言和它丰富的内涵。

第二次语言活动,我抛开原来的歌词,让幼儿自己创编《春天的颜色》。看过了蛇紫嫣红的春天美景,孩子们的语言生动、形象起来。他们共同创编了如下诗句:

“春天是什么颜色的? 迎春花吹着小喇叭告诉我们,春天是黄色的。”

“桃花穿着粉红色的新衣,笑眯眯地告诉我们:春天是粉红色的。”

“梨树开满了雪白的花朵,得意地告诉我们:春天是白色的。”

“丁香花散发着清香,高兴地说:春天是紫色的。”

“小草伸直了腰,柳树摇着新芽一起告诉我们:春天是绿色的。”

“春天是什么颜色的? 小朋友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告诉我们:啊! 春天是五彩缤纷的。”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请具体说明该老师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

【答案】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即让幼儿在旧活动的各环节中主动探索,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和人际交往而获得发展。案例中教师就应用了这个原则,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该教师运用这一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

教师也应该在幼儿园对儿童进行自我服务、独立做事、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训练,使其摆脱传统行为方式的束缚和局限,摆脱对权威(如家长或老师)的迷信,不人云亦云,不事事依赖外人,不屈从他人的压力,不受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出去寻找春天的颜色,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