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师专业化
【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它的基本内容包括:①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②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③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④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 保教结合的原则
【答案】保教结合的原则是幼儿园教育原则之一,是指教师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全面、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幼儿的生活上的照顾和保护,保教合一,确保幼儿真正能健康、全面地发展。把握这一原则应明确以下几点:①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两大方面的工作; ②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联系,相互渗透; ③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教师和保育员要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保教工作的展开,教师与保育员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相互要做好沟通工作。
二、简答题
3. 简述幼儿德育的目标及其内容。
【答案】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其目标和内容分别是:
(1)幼儿德育的目标
幼儿德育的目标正如《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规定的那样:萌发幼儿爱家多、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德育的目标强调从情感入手,符合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2)幼儿德育的内容
幼儿品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与发展幼几个性两个方面。
①发展幼儿社会性。社会化过程是个体了解社会对他有哪些需要与期望,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并使自己逐步实现这些期待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的漫长的发展过程。幼儿社会性发展是通过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实现的。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过程是指上也就是帮助幼儿社会化的过程。
②发展幼几个性。幼儿德育要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如良好的性格,有自信心、主动性、
独立性,诚实、勇敢、意志坚强等等。这些个性品质对幼儿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有重大意义。
4. 简述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答案】社区是社会大环境中与幼儿园关系最密切、对幼儿影响最大的那一部分。它对幼儿园教育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和意义,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环境的教育性
幼儿园周围的社区是幼儿十分熟悉的地方。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幼儿的成长中,特别是精神的成长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扩展到社区的大背景下进行,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革命历史文物、遗迹等,不仅是扩大教育的空间,更是其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2)社区资源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社区作为一个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备的社会小区,能为幼儿园提供教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教育场所等等多方面的支持。不仅幼儿教育的事业发展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幼儿园教育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社区的积极参与将使幼儿园教育变得更生动、更富有时代气息。
(3)社区文化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社区文化无形地影响着幼儿园教育,优秀的社区文化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宝贵资源,影响着幼儿园教育。一般来说,文化和文明程度高的社区,幼儿园的园风、教育质量也都不错,社区的影响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社区对幼儿园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幼儿园要积极探索社区丰富的资源,发挥其教育作用,实现与社区之间的合作。
5. 简要分析教师直接“教”的优点与缺点。
【答案】教师直接“教”是指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直接把教育内容传递给幼儿的教育方式。直接“教”的教育方式既有优点,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具体分析如下:
(1)直接“教”的优点
教师直接“教”的时候,教育内容、方法、步骤等都按照教育目标进行了精心准备。因此,这种方式清楚明确、系统有序、省时经济,而且教师操作起来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即使是新教师,也能较快地掌握操作方法。
(2)直接“教”的缺点
教师使用直接“教”的方式教育幼儿时,言语是主要的工具,教师讲、幼儿听是最常见的形式,因此,这一方式存在难以避免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由于幼儿缺乏知识和经验,对言语的理解能力又有限,因此对“教”的内容不容易真正掌握。
②教师与幼儿之间难以双向交流,容易成为教师向幼儿的单向灌输和说教。
③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少,其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
三、论述题
6. 试析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体现了怎样的知识观。
【答案】在幼儿教育中怎样的知识更有利于幼儿的学习,这是一个涉及知识观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知识观将知识视为动态变化的,是一个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作为教育内容的知识的建构性和过程性。
(1)这种知识观是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①“建构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把知识作为一种关系体系来建构,是两种刺激之间或者一种刺激和一种反应之问简单联系建立的过程。
②儿童通过重复、反应和再现来组织他们在广泛的关系体系中一次次经历、所获得的体验。这些过程是个别的、社会地建构的过程。
(2)这种知识观也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由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
①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融为一体,知识不仅包括它的储存与提取,而且包括它的应用。
②知识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从获得具体信息到认知结构的根本变化,都属于知识范畴”。
③将信念、态度、价值观也包括在知识的范畴中,称为实践性知识,这些知识只存在于使用的过程中,表现在具体实践中,是通过实践过程而获得的。
④知识的这种过程性、实践性将幼儿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视为幼儿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以及知识本身。
⑤幼儿意识到自己对环境的主动作用与作用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活动去获得体验、组织各种关系,把活动过程所内在地蕴涵着的各种客观的知识加以处理,构建自己的关系体系,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或“经验”,成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⑥活动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也成为幼儿自我建构的过程,知识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变得难以分离,要将之分开就“恰如把游泳动作与水分离开一样”。
(3)儿童学习知识的方式
幼儿因其年龄特征、认知特征,所持经验的特征,其学习方式更多的是依靠“做中学”,即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强调知识的过程性,强调活动的建构功能,改变视教育内容仅仅是传统的知识点或技能的罗列就有了更特殊的意义。
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教育内容部分没有单独列出一个知识或技能的清单,而是在对教师提出本领域应追求干什么、该做于什么、怎样做的同时,对该领域活动的要求就与教育内容一体化了。如果仅仅只从知识技能点来理解教育内容的话,可能会“看不到”内容。
②没有知识和技能支撑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知识观与幼教长期以来的习惯理解不同,突出了“教”一定要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来对其发生影响,让“学”一定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