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之学前教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早期教育
【答案】早期教育是指对婴幼儿全面素质的基础教育,它不仅指早期智力的启蒙与开发,还包括其身体素质的提高,品德的培养与性格的陶冶。早期教育的根本就是最大限度地且适度地挖掘儿童各方面的潜能,提高儿童的素质,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坚持使学前儿童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地发展,坚持以学前儿童心理指导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是实现早期教育目标的根本。通过旱期教育能够发掘儿童潜在的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和个性素质,为其今后进入社会与正规的学校生活打下基础。
2. 教育目的
【答案】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各级各类的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大致可分两类:一是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是为社会本位论; 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是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二、简答题
3. 简述幼儿园目标制定的依据及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型幼儿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想。其制定的依据和应注意的问题分析如下:
(1)幼儿园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①教育目的。学前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学前阶段的具体化。作为教育体系中的第一个环节,学前教育的目标要遵循整个教育体系的总方向和方针。
②社会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目标也要预见社会新的要求,具有前瞻性。未来社会是一个国际化、全球化的社会。担负着为未来培养人才的学前教育,就必须面向未来有一个前瞻性的目标和意识。
③学前儿童发展的需求。学前教育的目标最终要落实到每个儿童的身上,因此只有正确认识
并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学前教育目标。
(2)制定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①教育目标分解的为一法要恰当。制定幼儿园具体目标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国家的教育目的、幼儿园教育目标层层分解,逐步具体化,并落实到幼儿发展上的过程。第三层次的具体教育目标的确定,各个幼儿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分解方法。
②教育目标的涵盖面要全面。将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层层具体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将教育目标的内容逐步具体化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不论分解到哪一层次,都要保证教育目标的整体结构不受损害,其内容的涵盖面一定要全面,包括幼儿园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每个方面的全部内容。
③教育目标要有连续性和一致性。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由若干不同的阶段来完成。每个阶段性目标之间要相互衔接,体现幼儿心理发展的渐进性和连续性; 同时,下层目标与上层目标之间、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之间要协调一致,以保证每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都朝总目标前进,都成为实现上层目标的有效环节。
4. 简述活动性原则的实施要点。
【答案】活动性原则是指学前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以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其实施要点如下:
(1)提供活动机会和环境
为了贯彻活动性原则,教师要为幼儿提供物质材料和充分的活动时间,以及与同伴、教师交往的机会。教师要相信儿童、放手让儿童进行操作活动、交往活动,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则儿童身心一定会获得自由的发展。
(2)鼓励儿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鼓励儿童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活动真正成为儿童发展的手段。教师要做到就是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对待周围所发生的事,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去参加到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鼓励儿童积极参加活动。经过长期的培养,他们才会主动地去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
(3)活动是多样的
儿童的发展需要是多样的,儿童的兴趣是广阔和多变化的,因而需要多样的活动满足其发展。
(4)活动不是装饰品
在幼儿园里,许多教师在组织一日生活活动中,往往出现以活动做点缀的现象。这样一方面说明教师对活动性原则的不理解,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的工作态度不够认真。活动不应该是做样子,不应该是做表面文章。
5. 简述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答案】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点:
(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不应当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对幼儿园来讲,在时间上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 在内容上要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准备; 在人员上要包括幼儿园全体人员、家长及有关成人而不仅仅是大班老师。对小学来讲,也不能仅仅把衔接工作看成是幼儿园的事情,而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精神,改革不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形式、方法等。
(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进行,不应仅偏重某一方面。在幼小衔接中,偏重“智”的倾向比较严重。要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必须促进幼儿的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入学所必须的各种基本素质。
(3)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另一误区就是小学化倾向严重。有些教师认为,要与小学搞好衔接工作就要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让幼儿园像小学。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提前学习小学的数学知识等,使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不是幼儿熟悉的、与之关系密切的周围生活中具体的人或事,而是大量抽象的文字或符号。二是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幼儿园的幼儿。如用小学式的上课取代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 教师长时间用言语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灌输,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学习效果等等。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造成儿童怕学、厌学、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上。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儿童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简单地下放到幼儿园。
三、论述题
6. 如何开展社区学前教育工作?
【答案】社区学前教育的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展开:
(1)积极创造条件,为更多的学前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的机会
我国城市中幼儿园较多,而托儿所较少。街道和居委会应借助于社区内的力量以及社区成员的共同愿望,积极筹集资金,创造条件,开办一些的托儿所,以解决社区内居民孩子“入托难”的实际问题。简易托儿所的保育员应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以确保保教质量。托幼中心的指导教师应定期对街道或居委会办的简易托儿所或幼儿园进行业务指导,不断提高保教质量。
(2)以“三优”工程为龙头,形成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网络
“三优”是指优生、优育、优教。“三优”工程是由全国妇联倡导的,通过各级妇联组织在全国各地开展的,以促进学前教育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的群众性活动。社区学前教育以“三优”工程为中心,充分发挥社区内妇联群众团体的优势,团结各方面的专家,协同社会力量,宣传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