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639政治学概论之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国际合作
【答案】国际合作是指在国际政治中,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以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阿姆斯特茨认为,全球政治中的国际合作,通常有三个特征:①国家以及其他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是自愿的; ②合作涉及对共享目标的认同与承诺; ③合作所导致的是对参与老有利的结果。在国际合作中,通常存在某种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东西作为基础和保证。国家之间双边或多边的政治合作、经济合作、军事合作和文化合作等,在多数情况下会以某种条约或协定的方式加以固定。
2. 新安全观
【答案】“新安全观”又称“非传统安全观”,是指对“冷战”后期开始出现的一些不同于“旧安全观”即“传统安全观”的新安全观念的统称,指与“旧安全观”即“传统安全观”相对的各种新型的安全观。“新安全观念”,其中包括“合作安全”,区别于以往以对抗为特点的安全战略; “共同安全”一国的安全是以全部国家的安全为条件; “综合安全”,强调安全的多层而,以区别于以往单纯强调政治一军事安全的研究等概念。
3. 天下观的世界主义
【答案】天下观的世界主义是指中国特色的世界主义。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具有一种世界主义的模式,而这种模式又是以道德文明的传播和各民族的大融合为特点。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天下”是由“家”和“国”构成的,即所谓“积家成国,积国成天下”。在这里,“国”是指诸侯统治的地方,“家”是指大夫统治的地方。政治家统一诸国,叫“得天下”; 由统一走向分裂,则叫“失天下”。从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来看,“天下”又有“中国”与“四方”之分。在中国的早期文明发展中,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的文化比较发达的华夏族,以为是居天下之中,故自称“中国”,而对于四周文化比较落后的部族,则称之为“四方”。
4. 双读
【答案】“双读”是指对文本进行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意在揭示文本的稳定效果与动摇之间的关系。第一读是对占支配地位的解释进行注释和重复,说得确切些,就是表明一个文本、
话语或制度怎样取得了稳定的效果。它通过建立相同的基本假定而忠实地叙述占支配地位的故事,并且在论证中重复常规的步骤。要点是表明一个文本、话语或制度看起来是前后一致的。第二读是通过对一个文本、话语或制度之内的小稳定方面运用压方面动摇之。它揭示其内部的紧张与矛盾是怎样被掩盖或排斥的。事实上,文本、话语或制度的内部总是有紧张和危机的因素的,这些东西使得整体不那么稳定。
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外交政策,最初用来处理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印度、缅甸政府的赞同并在政府联合声明中公诸于世。现在它是我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为: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坚持相互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小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是一个整体,其中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领土是主权的具体体现,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则是处理国际争端的基本方法,也是要达到的目的。这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准则和一切国家之间的关系准则,不仅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而且也适应现代国家关系发展的需要。
6. 生物恐怖主义
【答案】“生物恐怖主义”是指利用可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染或人畜共患的感染媒介物,如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真菌,将其制成各种生物制剂,发动攻击,致使疫病流行,人、动物、农作物大量感染,甚至死亡,造成较大的人员、经济损失或引起社会恐慌,动乱。“生物恐怖主义”与其他类型的恐怖主义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小通过任何组织而由个人发动攻击。
7. 双边外交
【答案】双边外交是指主权国家两个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或争取实现本国国家利益而采取的一对一的谈判,磋商,对话等一系列官方行为。具有这些特点:①国家利益至上性; ②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③具有脆弱性。
8. 恐怖主义
【答案】恐怖主义是暴力实施者基于政治目的对非武装人员(包括军队中处于非战斗状态的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其目的是以特殊的手段把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逼迫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这个定义强调了恐怖主义的政治性,其暴力的有组织性,制造心理影响的目的性,并且强调了恐怖主义是不同质客体之问的一种关系。在一般的情况下,这个界定是可以把恐怖主义与非恐怖主义进行区分的。
9. 难民
【答案】“难民”是个源于法语的词汇,本意是指逃到国外以躲避危险和迫害的人。按照联合国的界定,所谓难民,是指那些有正当理由畏惧因种族、宗教、民族、参与某政治团体或政治见
解等原因遭到迫害而离开了原籍国,并且因为这种畏惧而不愿接受该国的保护,或那些没有国籍,离开了他以前的居住国并因此畏惧而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的人。当今国际关系中得到承认的难民,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离开了其原籍国,并受到已签署联合国或其他地区性难民公约的相关国家政府认可的难民; 另一类是联合国难民署根据相关公约认可为难民的人,这后一类难民也被称为“托管难民”。
10.维持和平
【答案】维持和平是指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是国际社会可以支配使用的一个重要手段,目的是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维持和平行动及其部署事宜由安全理事会授权,并须事先征得东道国政府同意,通常也须征得其他有关各方的同意。维和人员可能包括军事人员和警察以及文职人员。维和行动可能由军事观察特派团或维持和平部队或两者联合组成的人员执行。军事观察特派团由不配备武器的官员组成,其任务主要是监督协议或停火协定的执行情况。维和部队的士兵手中虽有武器,但多数情况下只能用于自卫。维持和平行动所需的军事人员由会员国自愿提供,并得到会员国的资助。联合国根据维和预算方案对会员国的资助能力进行评估,并根据该预算方案的一个标准额度对派遣部队的会员国实行补偿。
二、简答题
11.简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
【答案】(1)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具体有:
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
中国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切身利益都决定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
a. 中国在近代历史上是个遭受帝国主义欺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人民饱经战乱和穷困之苦;
b ,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绝不会发动战争去侵略和奴役别国人民,也绝不愿像过去那样受别国维护的奴役促进和压迫、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中国外交的宗旨和首要目标必须是和平与发展;
c. 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需要外部环境的不断优化作为保证,和平是中国发展繁荣最根本的前提。这是中国外交把和平与发展作为宗旨和首要目标的重要原因;
d.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突出问题。从优化国际环境,维护中国的安全、领土完整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出发,也要把和平与发展作为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
②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新中国建立以来,无论是在与苏联结盟时期,还是联美抗苏时期,中国都没有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