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766心理学综合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答案】自验预言是指个人对自己(或别人对自己)所预期的,常在自己以后行为结果中应验的现象。此现象的含意是,事先预期什么,事后将得到些什么;自己的行为将验证自己的预言。即所有的情境定义,不论其本身是否合理,但对于持有该定义的人而言,都必然会对应着一种行动趋向,并且人们会在一定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行动。自验预言的发生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预言本身必须获得广泛的深度认可,二是缺乏有目的的制度控制,从而使预言“合理性”的基础不会被专门的有目的的制度所摧毁。自验预言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

2. 人际距离

【答案】人际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交往接触时所保持的相互间的客观距离。其类型包括亲密距离、亲近距离、交际距离、大众距离等。其影响因素包括:交往双方的相近性、个性互补性、外貌和个性品质的吸引力、个人能力专长、交往的频率、性别、交往的环境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之间的情感倾向性和行为倾向性,体现了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亲密程度,可以进行客观的观察和测量。霍尔(E.T.Hall )把各种交往距离用英尺加以表示。

3. 侵犯/攻击

【答案】攻击又称侵犯,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这种行为涉及个体对他人的伤害和危害。凡是侵犯行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4. 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答案】非对称性社会互动是相对于对称性社会互动而言的一种沟通和互动形式。在这种互动中,互动双方的地位、作用等不对等。其三种主要形式为:暗示、模仿与感染。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接受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而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感染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交流,因此相似性就成为感染的基本条件,这也是感染者的心理基础。

因为在这些互动形式中,互动双方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所以才有了暗示者与被暗示者、模仿者与被模仿者、感染者与被感染者之分。

二、多项选择题

5. 关于态度转变,正确的说法包括( )。

A. 预警有利于说服

B. 中等强度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C. 分心肯定削弱说服效果

D. 心理阻抗会使人拒绝他人的说法,从而影响态度转变

【答案】BD

【解析】预警和分心既可能有利于说服也可能不利于说服。

6. 家庭的功能包括( )。

A. 经济功能

B. 休闲与娱乐功能

C. 教育功能

D. 性的功能和生育功能

【答案】ABCD

【解析】家庭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性的功能、生育功能、抚养与赡养功能、教育功能、感情交流功能、休闲与娱乐功能。

7. 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的因素包括( )。

A. 移情能力

B. 利他技能

C. 助人的榜样

D. 内疚

【答案】ABCD

【解析】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的因素包括:良好的气候及环境、助人行为的榜样、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特别是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有吸引力的人、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个体心情愉悦、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利他技能等。

8. 自由意志论认为,既然犯罪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他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其中责任主要包括( )。

A. 原因责任

B. 角色责任

C. 能力责任

D. 义务责任

【答案】ABCD

9. 个体归因时,通常遵从( )。

A. 客观性原则

B. 不变性原则

C. 折扣原则

D. 协变原则

【答案】BCD

【解析】个体归因时通常遵从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和协变性原则。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研究者凯利提出的,他认为,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协变原则是指人们归因时试图找出一种效应是否由于各种条件下的规律性协变而产生。

10.依从诱导策略有( )。

A. 登门槛效应

B. 低球技术

C. 留面子效应

D. 过度理由效应

【答案】ABCD

【解析】常见的依从诱导策略有:登门槛效应、低球技术、留面子效应、过度理由效应和最低要求启动策略。

11.按社会化发展阶段划分,包括( )。

A. 早期社会化

B. 再社会化

C. 毕生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答案】AD

【解析】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社会化分为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和继续社会化(成人期)两个阶段。

12.很多犯罪动机是在犯罪被害人刺激的作用下形成、增强和支配犯罪行为的。如犯罪被害人的( )。

A. 自身特点

B. 经济状况

C. 语言与姿势

D. 表情与动作

【答案】ABCD

【解析】犯罪被害人是犯罪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犯罪被害人的自身特点、经济状况、语言与姿势、表情与动作、态度与行为等则是犯罪刺激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犯罪动机是在这些刺激的作用下形成、增强和支配犯罪行为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