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世界史717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用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要求。
【答案】(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消费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消费的增长速度不仅取决于生产的增长速度,还取决于人口规模、就业面、职工收入增长速度、消费品价格等因素。人口规模、就业面和职工收入增长速度等因素通过影响人均收入水平影响人均消费支出,消费品价格则影响一定消费支出的实际消费水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角度来看: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消费不仅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条件,还直接成为社会再生产的根本目的,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真正成为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劳动者的消费需要可以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得到满足,其消费水平也将随着生产发展而不断提高。
消费的增长有两方面表现:
一是消费水平的提高。其价值形态的衡量指标主要是城乡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水平(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其实物形态的衡量指标主要是每人每年基本消费品的数量、人均住房面积、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的数量,等等。二是消费结构的优化。其衡量指标有:吃穿住用等各类消费的比重,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的比重,商品性消费和自给性消费的比重,等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良好、社会更加进步、精神更加富足,全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这将必然会使人们的物质消费水平和精神消费水平同时得到提高,而且小康社会倡导科学的消费观念,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在总消费重的比重将会增大,而生存性消费比重减少,这样会使人们的消费结构得到优化。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使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加协调。 一般说来,消费作为生产的目标和动力,一定程度的适当超前消费,对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对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带动作用,刺激消费也就是刺激生产。我国前一个时期出现的消费需求疲软,使生产得不到应有的刺激而处于停滞状态,从反面说明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但是,消费毕竟要受制于生产,消费的过于超前,以及由此带动的消费需求膨胀又会牵动经济增长
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在生产处于低水平的条件下,生产的发展、结构的调整要受资金、技术的限制,不可能一下子跟上过于超前的消费突变性进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不仅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刺激消费带动生产的过程。它一方面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伴随着人们对高档次物质消费品和精神消费品的需求的扩大,而需求的扩大将拉动生产这些产品部门的生产的扩大,促进经济的增长。还应该协调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使消费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这样,在科学消费观指导下的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就会相互促进,从而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将更加协调。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①一方面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人们消费水平,另一方面要控制人口增长,而且要提倡艰苦奋斗。
向小康消费阶段过渡的进程不仅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还受人口规模及其增长速度的制约。由这两个制约条件和小康目标的要求决定,在现阶段我国不仅要继续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还要提倡艰苦奋斗,不能盲日仿效高收入国家的高额消费,这样才能积累更多的资金,加快经济建设的速度。
②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遏制消费的大起大落。
消费需求由膨胀跌入疲软的波动是生产与消费平衡的规律强制起作用的结果,由此出现的生产与消费的平衡伴有社会产品的浪费和生产力的破坏。由消费需求的膨胀造成的产业结构失衡会成为经济增长的阻力,消费需求膨胀以后出现的消费需求疲软又使生产得不到刺激而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因此,遏制消费大起大落的波动,促使消费需求稳步增长,是推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方面。消费过度超前不仅会影响积累的增长,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这种超前消费最终也将因为缺乏足够消费品的供给而不能持久。同时,脱离生产发展的可能,竞相追求超前消费,会影响社会风气,滋长奢靡之风,小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增长不同于经济发展,不仅要经济增长更要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日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环境、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也有助于人们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2. 谈谈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般特征的理解。
【答案】(1)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展望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概括为: ①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社会主义具有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优
越性。但现实中的社会主义诞生十资本主义很不发达的国家,而社会主义一诞生,就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共存于同‘个世界之中。因此,社会主义只有解放生产力并以更快的速度来发展生产力,才能在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对比中展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日的是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之一。
③社会和谐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社会和谐是经久不变的主题之一。人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所证明。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般特征
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发展和坚持事物发展分阶段的方法和观点分析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其一般特征可概括为:
①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是判断社会经济制度的唯一标准,也不能说生产力发达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条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的社会主义制度,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接近并最终超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②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归根结底是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公有制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中占的比重大小和采取的形式,要与社会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更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国有制。究竟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采取怎样的形式,应该视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而决定。
③实行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关系是所有制关系的实现,其宗旨是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口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按劳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分配、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基础上的按需分配等都是可供选择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究竟实行何种分配形式,要根据生产力发展和所有制关系的要求确定。
④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不同,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要求有与之适应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将保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基础的不断巩固和完善,否则将破坏经济基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改革,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保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重要力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