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809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目录

2016年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809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班模拟题及答案(一).... 2

2016年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809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班模拟题及答案(二).... 9

2016年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809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班模拟题及答案(三).. 15

2016年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809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班模拟题及答案(四).. 21

2016年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809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班模拟题及答案(五).. 28

一、简述题

1.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答案】(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

①经济发展目标必须以经济增长为物质前提。在社会主义下,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社会和个人福利的增进以及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的提高。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既不可能实现结构的优化,也不可能实现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福利的增进。

②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等的进步也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

③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最为基本的一个方面内容。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的平稳程度和结果,而且还包括国民的平均生活质量,如教育水平、健康卫生标准等,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单纯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只增长不发展”的现象,即只有经济量的增加而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

①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增加来测度。衡量经济发展比衡量经济增长困难得多。一般认为,经济发展的中心意义是社会和个人的福利的增进,因此表明经济发展至少应该包括五个方一面的指标:基本必需品的总消费量、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状况。

②经济增长研究的是发达国家如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问题,经济发展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如何由不发达向发达过渡的问题。经济发展涵盖的范围比经济增长要广,不仅有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还涉及社会制度的改良等一系列的问题。

③经济发展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经济发展不是可以从经济方面来加以解释的现象:而经济在其本身中没有发展,是被周围世界中的变化在拖着走。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答案】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相

比,无论是生产力的发达程度还是生产关系的完善程度都有差异。经过对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探索,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既不能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也不能实行完全的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必须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之所以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主要理由是: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形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也必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要求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凋动各类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力式并存的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原因。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社会广大成员的积极性,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动员起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3. 自由竞争与垄断的关系如何?

【答案】垄断指少数企业为获取垄断高额利润而联合起来,对某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实行控制或独占。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垄断和自由竞争的关系可以简要的概括成:垄断产生于自由竞争,但它没有消灭竞争,并与竞争并存。因为它没有消灭竞争的基础,即商品经济,它没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两者的关系具体来讲:

(1)垄断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最本质的经济特征,垄断产生于竞争。

①自由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造成生产集中。

②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造成垄断。

③当垄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时,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就发展为垄断的资本主义。

(2)垄断是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作为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竞争的主要原因是:

①垄断没有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②不存在由一个垄断组织囊括一切部门、一切企业的绝对垄断。社会经济活动中仍存在大量的非垄断企业,它们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3)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竞争不仅存在而且在竞争内容、形式、目的、手段上都有新的特点。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内容有:垄断组织内部为争夺产销份额和领导权的竞争; 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不同于自由竞争,它的特点主要有:

①竞争的主要日的是要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以及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企业之间竟争的目的在于获取超额利润,为此各企业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结果是形成平均利润率,得到的是平均利润。在垄断时期,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目的是为了占领市场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且这种垄断利润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下去。为实现这一目的,采取的方式就不仅仅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包括其他一切有利于这一目的实现的手段。

②竞争的规模比过去空前扩大而且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在自由竞争时期,由于各企业的数量众多并且规模也较小,因而企业之间的竟争是相对平等和自由的。但是,垄断竞争是以少数大企业在某部门中的垄断为基础的,在垄断大企业与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进行的竞争,己不是相对平等和自由的竞争关系,而是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排挤、掠夺和控制关系。

③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在自由竞争时期,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运用价格手段。在垄断时期,垄断竞争更加多样化,除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采取的手段还包括垄断技术、垄断原料来源等,甚至运用政治的和暴力等手段,以达到打垮对手的目的。另外,非价格竞争,如品种、服务方面的竞争,新产品、新技术、广告宣传和促销手段上的竞争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④竞争的范围扩大。自由竞争的主要场所在国内。在经济领域,垄断竞争则已由国内扩展到国外,而且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之外,在政治、军事、文化领域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⑤竞争程度更加激烈,时间更加持久,破坏性后果更加严重。垄断竞争时期的竞争更加激烈、持久,竞争造成的破坏作用更大。

4. 如何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其本质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社会的部分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关键是要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质量,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

①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