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04马克思主义原理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简述题
1. 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及其外在表现。
【答案】(1)商品的内在矛盾
商品的内在矛盾是指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生产商品是为了取得价值; 而消费者关心的则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因此,任何人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
(2)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
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是商品与货币的对立。货币出现后,使整个商品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要求实现其价值; 另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以等价物的形式出现,代表一切商品的价值,一切商品要实现其价值,都必须先转化为货币。这样,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2. 什么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其价值周转方式有哪些不同?
【答案】(1)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含义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形态上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可以较长期地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直至其使用价值需要更新为止,它们的价值也就根据其使用价值的逐渐损耗而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而以货币形式逐渐收回,直至使用价值使用寿命的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购买劳动对象的资本的周转,是采取原有价值一次转移的方式; 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的价值周转则是以新价值的再创造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耗费,但形式上也是价值的一次性回收和补偿。
(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之处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资本周转方式上存在差异,它们的周转速度也不相同:
①固定资本价值是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分批转移,并逐渐地分批加以回收; 流动资本价值是在一个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转移,并通过产品出售而全部回收。
②两者的物质形态的更新方式也不同,固定资本在其跨越多个生产周期的较长的有效使用期内可不必更新; 流动资本则需在每一生产周期开始前都得到及时更新。
③固定资本的预付量大,且分批转移,因而价值回收较为缓慢,周转期长; 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全部回收其价值,因而价值回收期短,周转期短。
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越慢; 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就越快。
3. 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
【答案】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前提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具体转化过程分析如下: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比如甲乙两个部门,甲部门利润率高,乙部门利润率低。乙部门的资本家小甘心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就要同甲部门的资本家展开竞争。这种竞争是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 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由此可见,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平均利润率实质上也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一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便可以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平均利润,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X 平均利润率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成本价格(K )和平均利润(P )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K+p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因为从生产价格的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构成的,平均利润也是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得的利润,所以它只是同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
(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价值规律的资本主义形式
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市场价格这时已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只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为:
①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②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③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生产价格就会降低; 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
4.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
【答案】(1)含义
①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因而又称为剥削率。以m ´代表剩余价值率,则。
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来表示。工人全部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时间,称为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时间中支出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 另一部分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这个时一间中支出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此时剩余的值率
②利润率:利润率又称“资本利润率”、“资金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2)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小同的范畴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主要体现在:
①两者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与工人对新创价值占有的比率,而利润率是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②一者在量上也不相同,由于全部预付总资本在量上总是大于可变资本,因此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
③剩余价值率表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从而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5. 结合实际,分析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特点。
【答案】(1)卖方市场
卖方市场指因产品短缺而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此时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竞争。在这种市场形势下,或者是市场价格自由上涨,或者是政府对价格进行管制,甚至对要素和产品实行配给制,以使供求矛盾得到解决。在社会实行价格管制或配给制的情况下,价格和数量基本不对供求起市场调节作用,形式上的供求平衡是一种低交易量的短缺经济中的“平衡”。
(2)买方市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