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扬州大学1103运动生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动脉血压

【答案】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所产生的侧压力。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有:①有足够的血液充盈血管;②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

2. 血容量

【答案】血容量是指人体有效循环血量的总量。血容量包括血浆容量和血细胞容量。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但不包括贮存于肝、脾和淋巴血窦中或停滞于毛血管中的血量。

3. 卵泡期

【答案】卵泡期是卵泡由原始状态经初级、次级卵泡发育而为成熟卵泡的过程。卵泡期从上次月经停止日开始至卵巢排卵日截止,历时10〜12天。这一时期,在雌性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迅速增殖,血管增生,腺体增宽加长,但不分泌。

4. 物质代谢

【答案】物质代谢是指物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运转、分解等与生理有关的化学过程。物质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不同方向的代谢变化。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转化为机体的组织成分,称为同化作用;同时机体本身的物质也在不断分解成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称为异化作用。

5. 运动后蛋白尿

【答案】运动后蛋白尿是指健康人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或暂时性的蛋白尿。尿蛋白阳性率及尿蛋白量与运动强度、运动量有密切的关系。健康人在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仅含微量的蛋白质,常规方法检测不出来,被视为尿蛋白阴性。但在剧烈运动或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尿中会出现大量蛋白质,即尿蛋白阳性,经一定时间休息后,尿蛋白自行消失。

6. 高血压前期

【答案】高血压前期是指收缩压或舒张压时的血压值。高血压前期比以往界定所认为的“血压正常高限”更有积极意义和行动取向,极大地加强了人们对疾病的

“高血压前期”防范意识,提示人们在早期就应该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提供给了人们一种提前干预的新理念。

7. 第二信使学说

【答案】第二信使学说是

环磷鸟苷等。

8. 血型

【答案】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临床上最重要的两种血型系统为“ABO 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对输血具有重要意义,以不相容的血型输血可能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造成溶血性贫血、肾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兰于1965年首先提出。他认为人体内各种含氮激素(蛋白质、多肽和氨基酸衍生物)都是通过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而发挥作用的。第二信使包括环磷腺苷、

二、简答题

9. 简述“开窗”理论以及形曲线模式的主要发现。

【答案】(1)“开窗”理论

运动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适度的运动能促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而剧烈的运动则使免疫系统的功能被抑制,其抑制效果在运动结束后持续免疫抑制期间更易于感染,故称“开窗期”,在这一时期,各种细菌、病毒、微生物等病原体极易侵入人体并极易获得“插足”的机会,表现为对疾病的易感率升高。于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免疫“开窗”理论。

形曲线模式曲线模型是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与呼吸道感染的关系,即适度运动可以降

的危险。 低上呼吸道感染的危险,而缺乏运动或运动负荷大则增加上呼吸道感染

10.运动生理学研究现状如何?

【答案】运动生理学研究现状如下:

(1)微观研究不断深入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手段的不断提高,运动生理学研究从宏观水平研究深入到细胞和分子的微观水平。

(2)宏观研究备受重视

揭示在运动中人体的整体机能变化和运动对整个人体的影响是运动生理学研究的最终任务。因此,必须在宏观研究的指导下,开展深入的微观研究,然后再将微观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在整体水平上分析人体的机能变化及其规律。

(3)研究方法日益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仪器、新技术和新的研究方法应用到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中。如核磁共振(NMR )、超声诊断、阳离子放射(PET )、放射免疫、质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膜片钳等先进研究技术,将在体育科研中发挥重要作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运动生理学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应用研究规模扩大

运动生理学应用研究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在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把基础理论

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运动训练和运动健身的实践中。

(5)学科交叉广泛深入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是:一方面学科的划分有越来越细的趋向;另一方面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错在学科发展上相互促进。运动生理学这门年轻的学科从一诞生起就与医学、生物化学、解剖学、遗传学、生物学以及

其他自然学科有着密切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正在日益加强。

1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

【答案】(1)关于运动训练能否导致肌纤维类型转变目前还有争论。分别是:

①一种观点认为,肌纤维类型组成是先天决定的,不能通过训练和其他方法得到改变。

②另一种观点认为,运动员长时间系统地从事某一专项运动训练,可使肌肉结构和机能产生适应性变化,通过训练可导致运动员肌纤维组成发生适应性改变。

(2)不论运动训练能否改变肌纤维类型,但运动训练能使肌纤维形态和代谢特征发生较大的变化。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②酶活性改变

肌纤维对训练的适应还表现为肌肉中有关酶活性的有选择性增强,耐力训练可使与氧化供能有密切关系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较高,而与糖酵解及磷酸化供能有关的乳酸脱氢酶及磷酸化酶则活性最低。

12.什么叫翻正反射? 简述翻正反射的过程及发生的机制。

【答案】(1)翻正反射的概念

翻正反射是指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些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翻正反射比状态反射复杂,它有赖于中脑的协调。视觉在翻正反射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2)翻正反射的过程和发生机制

①由于头部位置不正,视觉和耳石器官受到刺激而兴奋,传入的冲动反射性地引起头部位置率先复正;

②由于头部复正引起颈肌扭曲,从而使颈肌内的感受器产生兴奋,继而导致躯干翻转,使动物恢复站立。

13.简述残障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类型。

【答案】残障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有3种:

(1)与健全人一样,同时同场一起

残障人忽视残障现象的存在,直接参加到健全人群中,在体育活动中不会因残障而得到照顾,此时,他完全被当健全人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