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管理学院811管理类综合之财务会计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有哪些? 权责发生制为什么也是财务会计的一项基本前提?
【答案】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是指组织与开展财务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必须首先明确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1)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计量和权责发生制。具体说明如下:
①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要开展会计工作,首先应明确认定会计主体,也就是要明确会计人员的立足点(立场),解决为谁记账、算账、报账的问题。
②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其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与清算。
③会计期间。会计期间就是将一个企业的全部经营期间人为地划分为相等时间段落。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据以结算账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及时地向有关方面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④货币计量。财务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要记账,必须确定记账本位币; 要编表,必须确定报告本位币。不但要确定依据何种货币记账,按何种货币编制报表,还需要判断该种货币本身的价值是否基本稳定。
⑤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也称为应计制,它要求对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各项业务,以是否取得经济权利、是否承担经济责任为标准,决定资产、负债、收入(广义)和费用(广义)的确认。现代企业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2)权责发生制是财务会计的一项基本前提,在于开展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特别是进行会计确认必须正确运用确认基础。会计确认就是解决能否进入会计系统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会计系统包括账务系统和报表系统,因此,简单地说,会计确认就是要确定能否入账和能否入表。而权责发生制的作用就在于解决这类问题。现代企业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因而运用权责发生制是财务会计的一项基本前提。
2. 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如何分类的? 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答案】(1)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将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分为两类,即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
①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是能够对资产负债表日或以前所发生的事项提供新的或进一步的证据,从而有助于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的有关金额作出重新估计的一种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也就是说,调整事项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表明依据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所确定的某些财务报表数据已不恰当,应该据以调整这些财务报表项目,从而为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新的或进一步证据的事项。
②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是在资产负债表日以后才发生或存在的、不影响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状况,但如不加以说明,将会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估计和决策的一种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2)这样分类的原因在于:
①调整事项能对资产负债表目的存在情况提供追加的证据,并会影响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的内在估计;
②重要的非调整事项虽然不影响资产负债表目的财务报表数字,但可能影响资产负债表以后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加以说明将会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估计和决策。因此需要将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这样分类,加以披露。
3. 应收票据贴现如何处理?
【答案】应收票据贴现是指企业以未到期应收票据向银行融通资金,银行按票据的应收金额扣除一定期间的贴现利息后,将余额付给企业的筹资行为。企业可以持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银行申请贴现。应收票据贴现分为不带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和带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
(1)不带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
将不带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企业在转让票据所有权的同时也将票据到期不能收回票款的风险一并转给了贴现银行,企业对票据到期无法收回的票款不承担连带责任,即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因此,将不带追索权的商业汇票贴现时,企业应按实际收到的贴现款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贴现票据的账面金额贷记“应收票据”科目,实际收到的贴现款与贴现的商业汇票的账面金额的差额借记(贴现款小于应收票据账面金额及已计提的利息时)或贷记(贴现款大于应收票据账面金额及已计提的利息时)“财务费用”科目。
在我国,企业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基本上不存在到期不能收回票款的风险,企业应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视为不带追索权的商业汇票贴现业务,按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原则处理。
(2)带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
将带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企业并未转嫁票据到期不能收回票据款的风险,贴现企业因背书而在法律上负有连带偿还责任。企业所承担的这种连带偿还责任是企业的一种或有负债,该债务直至贴现银行收到票据款后方可解除。因此,将带追索权的商业汇票贴现后,不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不应冲销应收票据账户金额。
在我国,企业将商业汇票贴现,是一种典型的带追索权的票据贴现业务。企业将带追索权的票据贴现,不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会计上不应冲销应收票据账户。此时,一般根据实
际收到的贴现款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短期借款”科目。
4. 某企业从开户银行取得20×2年3月31日止的银行对账单,余额为180245元,20×2年3月31日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为165974元。经逐项核对,发现截至本日止有如下未达账项:
(1)企业送存银行的支票8000元,银行尚未入账。
(2)企业开出支票13200元,收款人尚未将支票兑现。
(3)银行收取的手续费115元,企业尚未收到付款通知。
(4)银行代收应收票据款10900元,企业尚未收到收款通知。
(5)银行上月对某存款多计利息1714元,本月予以扣减,企业尚未收到通知。
要求:根据以上未达账项,编制企业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答案】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如表所示。
表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二、论述题
5. 简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会计政策变更及其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的规定。
【答案】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其中,原则是指会计确认的原则,即指导企业进行会计确认的具体原则; 基础是指会计计量的基础,即在遵循会计确认原则的前提下在会计计量中采用的计量基础(即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会计处理方法是指按照会计原则和计量基础的要求,由企业在会计核算中采用或者选择的、适合于本企业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企业应当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依据可比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各期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方法应当保持一致,不得任意变更。
(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政策变更的规定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只有在符合下述两个条件之一,才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①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由于实施了新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或修订了原有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要求变更会计政策。
②变更会计政策能够使所提供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更为可靠、更为相关。由于经济环境、客观情况的改变,企业依据原来的会计政策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己不能恰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