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昌大学财政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答案】(1)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边际税率是指增加的收入中要向政府纳税的数额所占的比例。

从劳动供给的角度来看,如果边际税率过高,就会降低劳动者的税后工资率,人们就会选择小工作、少工作或不努力工作,即减少劳动供给; 如果实行低边际税率,就可以增强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加劳动供给。

从劳动需求的角度来看,如果边际税率过高,企业会因为纳税后从劳动赚得的收益减少,从而减少劳动需求; 如果实行低边际税率,企业就会增加劳动需求。因此,供给学派认为,降低边际税率可以增加劳动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增加税后总供给。

(2)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 这里所说的投资包括物质投资和人力投资。因为过高的边际税率会降低税后的投资收益,自然会影响人们的投资积极性,人们就会根据边际税率的情况酌情减少投资; 反之,降低边际税率则会增强人们的投资积极性。因此,供给学派认为,降低边际税率,可以刺激投资增加,从而增加税后总供给。

(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朝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朝反方向变化。 供给学派认为,高边际税率会助长地下的“黑色经济”泛滥,助长纳税人逃税的动机,反而会减少税收收入; 降低边际税率,会使纳税人心安理得地纳税,从而增加税收收入。

2. 如何正确理解征税中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

【答案】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密切相关的,从总体上讲,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统一体。

①效率是公平的前提。税收作为一种分配手段是以丰裕的社会产品为基础的,而没有效率的公平便成了无本之木。所以,真正的公平必须融合效率的要求,必须是有效率的公平。

②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税收不公平必然会挫伤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引致社会矛盾,从而使社会生产缺乏动力和活力,自然也就无效率可言。

但是,税收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并不是绝对的,就某一具体的税种来说,两者会有矛盾和冲突。例如,商品课税可以通过各类奖励政策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生产发展,一般被认为是有效率的,但由于它背离了量能纳税的原则,有时会造成纳税人的苦乐不均,通常又被认为是不公平的。所得课税具有负担合理、课征公平的优点,但它距离经济运转过程较远,很难直接调节生产和流通,又有效率不高的缺点。

正因为如此,在税制建设和征收管理上才有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的说法。

只有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的税制才是最好的税制,这是无需证明的。但就具体的税种来说,往往不是低效率、高公平就是高效率、低公平,高效率、高公平的最优结合是少有的。就某一具体的税收政策来说,往往不是以效率为主导就是以公平为核心,两者并重并不一定是理想状态。因此,对税收公平与效率的研究必须跳出具体的一个税种或某项税收政策的圈子,而要从整个税制或税收总政策来思考。仅就某一个税种来说,可能是以公平或以效率为主的,但作为税种集合的税制,通过各税种的互相补充,完全有可能组成一个公平与效率兼备的好的税制。不过,有些国家从本国国情出发或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目标,在建设本国税制时实行以公平或效率某一力一面作为侧重点的税收政策,从而形成效率型税制或公平型税制,这样的税制往往更具有实践价值。

总之,把税制的设计同本国的具体情况和长远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是对公平与效率两者更深层次和更高层次的兼顾。

3. 什么叫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答案】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依据客观经济规律,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称。

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1)财政政策主体。财政政策主体是指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2)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目标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在财政政策体系中具有决定意义。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目标主要有以下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收入公平分配。

(3)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工具是政府所选择的用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各种手段。一定的财政政策工具构成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它必须是为实现政策目标所需要的,可以影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而且能够为政府直接控制。财政政策工具一般可分为三大类: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国家预算。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和国债。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支付。

对于财政政策目标来说,各种财政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各种政策工具之间可能产生相互冲突,从而抵消财政政策的效果。

4. 简述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及WTO 规则。

【答案】出口退税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己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根据本国税法规定,将其在出口前生产和流通各环节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

(1)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

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基本上是围绕避免国际重复征税、保证国际竞争的公平性和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而展开的。

①出口商品的国际重复征税,是由于进口国在产品的最终消费阶段还要征收间接税导致的。

根据国际税收理论,国际重复征税会导致税收超额负担和社会净损失增加,基于对消费商品征税一般遵循属地原则的考虑,出口国通过退税来避免双重征税。

②出口国政府之所以愿意退税,更主要的原因是双重征税会使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为了保证国际竞争的公平性,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鼓励出口,各国

政府愿意在WTO 允许的范围内对出口产品少征税或不征税,而出口退税就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③出口退税是对出口贸易的有力支持,因此出口退税对本国GDY 的增长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出口贸易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扩大了税基,使得税收收入大幅增加,客观上承担了因出口增加而需要的退税额度。

(2)WTO 规则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出口退税制度也是WTO 在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等一般自由贸易原则下所倡导的中性原则的体现。WTO 坚持的中性原则的精神,是以不干预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运行为基本出发点的,出口退税一方面为了鼓励产品出口以不含税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竟争,另一方面克服重复征税,实行消费地征税原则。在WTO 的规则之下设置中性的出口退税制度,是各国参与国际贸易必然的选择。在反对政府补贴政策的前提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对增加出口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5. 试述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

【答案】(1)社会的公共需要是历史的。

一般来说,公共需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存在的,不因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这是共同性。公共需要又总是特殊的,即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对它的历史性可以沿着两条线索去探讨:

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上,社会产生了或可能产生哪些公共需要;

②生产关系变迁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社会形态下,统治阶级或集团如何以社会公共需要的名义将剩余产品的分配做有利于本阶级或集团的安排。

(2)社会的公共需要是特殊的。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除保证执行国家职能那部分需要外,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在传统社会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提供农业正常发展的条件,是这一阶段主要的社会公共需要,农田水利建设几乎无一例外地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财政支出。在经济起飞阶段,工业上升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人们从工业发展的实践得知,扩大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认识塑造了经济起飞阶段的社会公共需要的。

6. 试阐述财政平衡与社会总量平衡的关系。

【答案】(1)运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分析

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分析财政赤字与社会总量平衡的关系及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一是运用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