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经贸大学新闻评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特约评论员文章

【答案】评论员文章前面冠之以“特约”二字,用以加重评论作者的身份,也为标明系社外人士所写。特约评论员文章的任务是就当前重大理论问题、思想间题、政策问题和重大改革举措发表独到见解。规格比本报评论员文章要高一些,主要约请有关党政领导机关或理论学术机构的负责干部、专家,以及学有专长的有关人士撰写。一般不署名,必要时也署名。由于它来头大,块头也大,也称“超重型评论员文章”。

2. 文中按语

【答案】文中按语,是指与新闻报道或文章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的一种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它的特点在于直接插入文中,标上括号,附在新闻报道或文章某句话、某段文字的后面,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有错即批,直截了当,灵活醒目,直接表明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3. 调查性评论

【答案】调查性评论是指所评论的对象并不来自媒体已有的报道,而是作者在深入调查之后,根据调查所得的内容,边公布调查的结果边进行评论。调查性评论,是基于调查研究后进行的评论,其最为根本的要求便在于作者应当身体力行进行社会问题发现,再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阐述有益的主张和进步的见识。

4. 本台短评

【答案】本台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运用便捷的评论体裁,在具体的传播活动中,本台短评具有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出手快、效果好的特点,常常采取以小见大、通俗明快、深入浅出的议论,博得人们的青睐。其规格介于评论员文章与编者按语之间。短评很少单独发,一般都配合新闻播出(有时也配合通讯等)的形式出现。

5. 驳论

【答案】驳论是指作者通过指出对方文章中论点或论据或论证的错误,从而来批驳对方,同时表明自己意见的一种论证方法。驳论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从事实上指出对方的错误,一种是从论证的逻辑上指出对方的错误。

6. 广播新闻评论

【答案】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评论的一种,是广播评论的核心。狭义上的广播评论是指广

播新闻评论。广播新闻评论是专门供广播使用的新闻评论,是广播新闻媒介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电台宣传的旗帜,是广播新闻宣传的灵魂。广播新闻评论的特点是:有的放矢,具有强烈的新闻性; 观点鲜明,具有高度的思想性; 面向基层,具有广泛的公众性。它是“有声评论”、“口语化评论”。

7. 网络新闻评论

【答案】网络新闻评论,是网民借助网站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就当前某重要新闻或某新闻事件进行议论和评述的文章,每篇字数一般在五六百左右,也有超过千字。网络新闻评论分为专家评论、编辑评论和网民评论,最具互联网特征的是网民的交互性评论。网络新闻评论体现了网民的基本需求:①“交流性’夕,互联网提供一个网民交流的公共场所,大量意见和观点通过网络媒介汇集、交换和传播。②“参与性”,网民通过网络传媒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网络新闻评论处于新闻评论和互联网的交汇点,它在传统媒体评论内容和形态上异化出自己的特点。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准确及时、快速反应; 旗帜鲜明、尖锐泼辣; 交互性强,穿透力大;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二、简答题

8. 我国新时期新闻评论革新又有哪些发展?

【答案】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我国新闻宣传包括言论工作的根本原则。(1)新时期的新闻评论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短小精悍、求真务实的学风和文风。在恢复言论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力求有所发展和革新。其中包括言论的小型化和多样化方面有了突破,言论的针对性、新闻性和群众性开始得到加强,尤其是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已由原有的主体评论一枝独秀发展为专栏评论、记者评论乃至声像评论等百花争艳的局面,并涌现了许多有影响的专栏评论和评论作家。

(2)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除了报刊评论蓬勃发展以外,广播评论也真正兴旺起来。广播评论作为一种独立的评论样式,开始得到新闻界的认可。

(3)电视评论类节目蓬勃兴起。十分重视对新闻信息进行综合性深度加工的评论类节目,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这样的栏目,以此作为体现电视台节目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志。

(4)报刊评论、广播评论和电视评论是传统三大媒体的评论,随着第四媒体一一网络的兴起,另一种新型评论一一网络评论也悄然兴起,并且迅速发展。以前由于大众传播媒介凭借其特殊的条件,通过其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和控制着社会舆论,而网络评论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相对垄断的格局,使言论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网络造成了一种开放的信息传播环境,在这里,媒介不再是信息的垄断者,普通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空前扩大,他们可以对事实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 更重要的是,网络使普通人获得了发表并且广泛传播言论的途径。

9. 为什么说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是“超重型评论员文章”?

【答案】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从本报评论员文章发展起来,是评论员文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冠以“特约”两字,用以加重文章作者的身份。这类评论对象大多是事关全局的举足轻重的重大问题,专题性更突出,理论性更强烈,政论性更鲜明。

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与一般评论员文章的区别主要包括:

(1)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不像评论员文章那样选择一个侧面、论其一点,而是多侧面地、系统地就一些重大思想、理论和政策方面的问题展开论述,比较讲究论证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有比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2)篇幅一般较长,多在三四千字以上,因此被称为“超重型评论员文章”。以当地党报上最新发表的一批人物通讯为依托,配写一篇本报评论员文章(不少于1000字)。答:示例如下:

(一)人物通讯

季羡林曾为世博撰写寄语用耳朵“听”世博

季羡林先生因心脏病突发于今晨磕然长逝,没来得及留下任何遗言。但他留下了最美好的祝愿。

就在今年5月底,记者受上海“百位名人寄语上海世博”活动组委会之托,邀请先生为上海世博会撰写寄语,季老欣然命笔:“祝上海世博会圆满成功”一一这美好的祝愿,足以让我们读出这位世纪老人的殷殷深情。

近年间,因为采访,我有机会接触了季老及他的亲人、友人、学生,有幸了解到季老一些晚年生活的片断。今天,回忆这些零星的片断,季老在生命倒计时阶段的场景,宛若一张张速写,呈现在眼前。

用耳朵“听”世博

今年5月31日,我接到季老之子季承的电话:“我已经把我父亲给世博会的题词,放在了三O 一医院西院的传达室,你来取吧。”

我于当日下午3时来到传达室,季承刚刚因事离开,他委托两位被安排于3时之后拜访季老的朋友接应我,其中一位是湖南省作协会员。他双手郑重地递上题词,那是先将题词平铺于报纸、然后随报纸一同卷起的纸卷,用一根细绳系着,绳上别了一个纸条,上写“文汇报”三字。

解开细绳,摊开纸卷,只见题词被报纸保护得不带一点褶皱,“祝上海世博会圆满成功”十个用毛笔写就的大字气韵洒脱。这是季老献给上海世博会的最珍贵礼物,而我代表“百位名人寄语上海世博”活动组委会所呈上的只是一份绵薄的心意一一两盒黄山毛峰。

次日,季承代表他父亲对那两盒茶表示感谢。我向季承表达了《文汇报》想去拜望季老的心愿,季承答应尽快安排。我了解到,每周三、周六和周日下午是探视时间,而近一两个月的日程已经排满。

季承告诉我,季老非常关心上海世博会,问他世博会主题,他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还会来句英文:"bettercitybetterlife! ”他高兴地说:“奥运会是体育盛会,世博会是经济、文化、科技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