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学术型)传播理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化科技创新

【答案】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2. 知情权/知晓权

【答案】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又称知晓权、了解权、获知权、知的权利等,从广义上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说,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3. 概率抽样

【答案】概率抽样(ProbabilitySampling )是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调查研究的总体中,根据随机原则来抽选样本,即任何要素都要具有同等的、独立于任何其他事件的被抽到的概率。概率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SimpleRandomSampling )、系统抽样(SystematicSampling )、分层抽样(StratifiedSampling )、整群抽样(ClusterSampling )等。在我国,习惯上将概率抽样称为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①按随机原则抽选样本; ②总体中每一个单位都有一定的概率被抽中:③可以用一定的概率将误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4. 受众“碎片化”

【答案】“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碎片化”,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选择不断扩大,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趋向。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瓦解了,代

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传播领域也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碎片化以及与碎片化相伴随的传播领域的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即“受众碎片化”。碎片化时代,受众被电视、报纸这些传统观念中的大众媒体垄断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受众的媒介接触方式更趋多元,媒体的专业化程度更为深入,针对特定受众群的媒体大量出现,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更是独占鳌头。媒体市场格局演变的最终原因是受众,大众媒体衰落,多种媒体并存,是“受众碎片化”的最直接表现。

5. 跨文化传播

【答案】跨文化传播是指具有明显差异的文化观念和表征体系的人们所进行的相互交流。这种差异对传播活动的形式、渠道、内容和结果都会产生很大影响。跨文化传播既是一种古老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又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重要技能,也是各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跨文化传播的三个要素是:认知要素、言语语言、非言语语言。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首创了“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跨文化传播)一词,因此被称为跨文化传播研究之父。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6. 传播隔阂

【答案】传播隔阂是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已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但其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中的传播隔阂。

7. 重点访问

【答案】重点访问是访问法中无结构访问法的一种。它是指集中于某一经验及其影响的访问,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等创造。重点访问的“重点”是指访问所侧重的内容。具体做法为:先将访问对象置于一定的情景当中,如看一部电影、参与一场政治集会等,然后,再请被访问者自由说明他在这一情景中的主观经验,即个人对情景的认识。

8. 古登堡

【答案】古登堡是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的发明导致了一次媒介革命,迅速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标着人类进入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二、简答题

9. 简述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答案】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修正与完善。巴斯认为,在麦克内利的模式中每个把关人都处于等量齐观的地位,彼此都平起平坐,不分主次,从那一系列前后相连的把关环节中看不清哪道关口最重要、最有意义、最需引起注意。在巴斯看来,最关键的把关人是在新闻媒介中,对信息的大循环而言新闻媒介的把关活动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龙头作用,与新闻媒介相比其他的把关因素都处于次要的地位。

巴斯经过分析,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所谓双重行动就是针对这两部分而言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新闻采集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在采写新闻中不可能有闻必录,他总得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纭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取舍与加工。事实上如今人们所感受到的绝大多数信息正是由记者挑选的、提供的。

(2)新闻加工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新闻媒介输出的所有信息,不论是新闻还是社论,不论是文字还是画面,不论是版面设计还是标题制作,都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口,都得经过一番修剪。这第二部分的把关即新闻加工比第一部分的把关即新闻采集更具有决定性。如果说记者主要是决定人们在大千世界中看什么,那么编辑则决定人们怎样看。

10.《大公报》是什么时候由谁在创办的? 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后提出了什么办报方针? 《大公报》什么时候与国民党决裂?

【答案】(1)《大公报》的创办人:英敛之

(2)《大公报》的创办时间:1902年创办于天津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①英敛之主持阶段创办初期,是一份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②王那隆接办阶段之后,变成一份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后来由

③由新记公司接办阶段,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莺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④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阶段。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2)《大公报》的“四不”方针是指《大公报》“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1926年,由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报》在天津创刊。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一文,提出了“四不”方针:

①“不党’夕,指“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 其害国者,纠弹之”。

②“不卖’夕,指“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