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983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之传播学教程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理智型劝服与情感型劝服

【答案】理智型劝服以充分的事实根据、周密的逻辑推理、冷静的分析论述为特点。情感型劝服则不大顾及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主要是通过调动人的感情,打动人的内心,煽起人的情绪来达到目的

2. 组织

【答案】从广义上来看,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都可以称为组织,如细胞组织、肌肉组织、人体组织等等。在狭义上,组织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日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从这个定义而言,组织既是社会群体的一种,又与一般的松散群体有明显的不同。这种区别是多方面的,一般而言,辨认一个群体是否属于组织,主要看这个群体中是否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或管理系统,用马克斯·韦伯的话来说,即是否存在着一个“管理主体”。在这个分类标准下,凡是具有中枢指挥或管理系统的群体,如政党、军队、政府机构、企业、社团等等,都属于组织的范畴。组织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而设置或成立。与一般社会群体的目标相比,组织目标更明确、更系统,它的实现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的保证。

3. 创新扩散论

【答案】创新扩散(thediffusionofinnovation )指一种新事物,比如新观念、新发明、新风尚等,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密不可分,扩散的过程其实就是传播的过程。

4. 分层抽样

【答案】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即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层),分别进行随机抽取。分层抽样的好处是:①使大规模的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 ②可以提高推断的精确度:③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5. 均衡论

【答案】均衡论由社会心理学家纽科姆提出,同海德的平衡论有十分相近的血亲关系,但是更强调传播的作用,并且更富有创见。与海德一样,纽科姆也认为双方在对第三者的态度上需保持一致,他把这种一致性称为“趋向均衡的努力,,,均衡论即由此而得名。严格说来,均衡沦不是关于态度改变的理论,而是探讨人际关系的理沦。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纽科姆把传播视为一

种维护人际关系的互动过程。在他看来,传播活动可能会扩大相互一致的范围,他说:“传播的基本功能是使两个或更多的个体之间对外部环境的物体同时保持意向。”

6. 休眠效果

【答案】休眠效果,又称睡眠者效果,由霍夫兰等提出的一个劝服效果理论。这一假说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此理论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7. 讯息

【答案】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它是与信息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一般而言,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8. 单向传播

【答案】单向传播是指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即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的单向过程。在单向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关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纯粹的单向传播是少见的。一般而言,人类的传播活动都是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但这种双向性和互动性有强弱之分,大众传播由于缺乏反馈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属于一种单项性较强的传播活动。

19·双向传播

答:双向传播是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般而言,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采访? 什么是深度访问? 请从事前准备、访问过程、资料梳理、分析过程几个角度谈谈采访与深度访问的差异。

【答案】(1)采访指搜集寻访,也专指新闻采访,即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采访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需要记者

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2)深度访问是指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在访间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访问技巧的调查员对被访者深入地访谈,以揭示被访者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信念、态度和感情。

(3)采访与深度访问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

①事前准备

采访前要掌握与采访内容有关的基本情况和资料,翻阅与报道有关的文件及历史和现实资料,制定采访方案和提纲。深度访问需要确定一个能够深入交谈的主题。

②访问过程

采访一般按照事前预定的提纲和程序进行,程序性较强。深度访问中,虽然访问员事先有一个粗略的提纲并试图按提纲来访问,但在问题的具体措辞和顺序上会受被访者反应的影响。为了获取有意义的、能揭示内在的问题的反应,访问技术是十分关键的。

③资料梳理

采访的资料梳理一般以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为目的,具有整体性。而深度访问则是为了揭示被访者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信念、态度和感情。

④分析过程

采访的分析过程比较简单,属于表面的、浅层的理解层次。而深度访问则需要运用数理统计、心理学等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分析得比较深刻、到位。

10.简述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答案】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修正与完善。巴斯认为,在麦克内利的模式中每个把关人都处于等量齐观的地位,彼此都平起平坐,不分主次,从那一系列前后相连的把关环节中看不清哪道关口最重要、最有意义、最需引起注意。在巴斯看来,最关键的把关人是在新闻媒介中,对信息的大循环而言新闻媒介的把关活动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龙头作用,与新闻媒介相比其他的把关因素都处于次要的地位。

巴斯经过分析,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所谓双重行动就是针对这两部分而言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新闻采集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在采写新闻中不可能有闻必录,他总得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纭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取舍与加工。事实上如今人们所感受到的绝大多数信息正是由记者挑选的、提供的。

(2)新闻加工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新闻媒介输出的所有信息,不论是新闻还是社论,不论是文字还是画面,不论是版面设计还是标题制作,都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口,都得经过一番修剪。这第二部分的把关即新闻加工比第一部分的把关即新闻采集更具有决定性。如果说记者主要是决定人们在大千世界中看什么,那么编辑则决定人们怎样看。

11.简述马莱兹克模式。

【答案】马莱兹克模式是由德国学者马莱兹克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