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805国际关系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提尔西特条约》

【答案】《提尔西特和约》是指法俄于1807年7月7日签订的条约。两国结成同盟,俄国牺牲盟友普鲁士换取自己的利益,英国的反法政策反而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拿破仑打败第三次反法联盟后,于1806年7月建立莱茵联盟,欧洲列强更感受到法国的过分强大实力对自身安全的威胁。随着拿破仑对德意志野心的显露,普鲁士向英俄寻求保护。1806年10月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之后普法交战,法军大败普军,拿破仑乘胜进逼俄国。7月9日,普鲁士也和法国签订了屈辱的《提尔西特和约》接受了领土变更和赔款的惩罚条件。《提尔西特和约》的缔结宣告了第四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2. 七年战争

【答案】“七年战争”是指17561763英法双方持续了七年的战争。这场战争分为欧陆战场和海外殖民地战场两条战线。战争初期法奥联盟占优势,但由于俄国与普鲁士单独议和,法国最终战败。1763年,法、西语英国签订《巴黎和约》,法国失去了北美和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法、奥也与普鲁士签订了《胡贝尔茨堡和约》,确认了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占领,这等于确认了普鲁士的强国地位。七年战争不仅在欧洲进行,也在美洲和印度进行,因而是一场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欧洲战争,也是一次属于英法争霸性质的战争,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3. 海湾战争

【答案】海湾战争是指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凌晨发动的对伊拉克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各,对伊进行连番轰炸。伊军抵抗无效,请求停火。28日,历时43天的海湾战争以多国部队的全胜而结束。海湾战争是美国谋求全球霸权的区域演示,是在世界战略格局新旧交替之际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对整个中东乃至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①伊拉克从此陷入遭受孤立和受制裁的困境,内源耗尽,外债累累,社会经济严重倒退。这一仗彻底断送了伊拉克10年来称霸中东的梦想。②美国通过这场战争不仅巩固了对沙特、科威特等主要石油大国的政治影响,而且实现了其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③战争加剧了阿拉伯世界的分裂,并使以伊拉克为首的阿拉伯激进派严重受挫,这正是美国求实不得的。④苏联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遭到了进一步削弱,自此之后,在中东己无稳定的阵地。而美国则赢得了这场全球霸权主义与地区霸权主义较量的胜利,在中东地区演示出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的实力与地位。

然而,美国所追求的真正目标是建立冷战后的世界新秩序,海湾正好成了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试验场。

4. 莫洛托夫计划

【答案】莫洛托夫计划是指二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为加强相互间经济联系而签订的贸易协定。1947年美国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同年美国又提出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为了反击美国的援助计划,苏联立即与东欧各国广泛的签订一系列贸易协定。7月11日,苏保贸易协定签字; 7月12日苏捷两国为期五年的贸易协定。苏负责向捷提供粮食,棉花,肉类和其他商品,捷则向苏供应机器和制成品; 7月13日,苏联又与匈

牙利在莫斯科签署贸易协定; 8月26日,苏联又与波兰签订贸易协定。西方把苏联同东欧国家之间的这些贸易协定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这些双边经济贸易协定把以前流向西欧或苏联以外的大宗贸易转向了东欧国家和苏联,初步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市场,促进了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5. 勃列日涅夫主义

【答案】勃列日涅夫主义又称勃列日涅夫学说,是指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由勃列日涅夫制定的在苏联及华沙条约成员国内推行的一套对外扩张和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和政治控制的理论,是一种有限主权论。“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是:①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即社会主义国家属于一个大家庭,不允许其他势力将一个国家从社会主义大家庭分裂出去; ②大国责任论,苏联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是大国,应当承担大国的责任; ③国际分工论,即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内实现产业分工; ④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应受到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利益的限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 ⑤国际专政论,即无产阶级专政已经超过了一国范围,可以跨国实行专政; ⑥利益有关论,即社会主义国家中任何一国,都会涉及苏联的利益。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逐渐演变成霸权主义。苏联不但把自己推行社会主义的模式强加给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干涉别国内政,还不惜动用军事手段来推行这种干涉。1988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新思维,摒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

6. 朝鲜战争

【答案】朝鲜战争是指1950年6月25日在朝鲜爆发的内战。朝鲜战争,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之间的国家和民族统一战争,同时也是美苏两强争霸在朝鲜半岛的体现。战争爆发当天,联合国安理会在美国的要求下召开紧急会议,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一项决议案,为美国武装干涉制造借口。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命令美国海军、空军给南朝鲜部队以掩护及支持,直接介入朝鲜战争。随后在联合国的名义下,美国纠集了英、法等15军队,悍然扩大侵朝战争。美国对朝鲜的武装侵略,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中国人民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运动。最终于1953年7月27日签署《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朝鲜战争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美国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仍以失败告终。中朝

人民的伟大胜利维护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极大地鼓舞了日益兴起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革命斗争。

7. 恐怖主义

【答案】恐怖主义是指恐怖主义行为者为了达到一定政治或社会目的,采用突发性暗杀、绑架、劫机、爆炸、网络攻击等暴力或破坏手段,或以暴力或破坏手段相威胁,来制造社会恐怖,从而实现其目的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总称。自20世纪中期国际恐怖主义滋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蔓延,现己成为人类安全的最大威胁。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恐怖分子更多的采用高科技手段为其恐怖活动服务,恐怖器材和装备的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电脑恐怖活动和利用生化武器的超级恐怖活动更加引人注目。2001年的“9·11”袭击震惊了全世界,标志着恐怖主义浪潮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上国家、民族、阶级、宗教间各种尖锐复杂矛盾的反映,是国际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

8. 李顿报告书

【答案】李顿报告书是指对1932年10月1日国联发表的《中日纷争调查委员会报告书》的通称,李顿报告书声称九一八事变并非日本以武力侵略中国的简单事件,而是一个有“赤色危险”的复杂问题。对于1931年日本公开侵略中国东北地区一事,国联于1932年1月21日成立了由英国人李顿任团长的调查团研究中日关系问题,李顿调查团绕道而行,故意拖延时间,经过半年调查,完成了报告书。它承认日本是以强力侵吞并占领了确属中国的领土,但却主张既不应该维持和承认东北地区现状,也不应该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之前的状态,而应由外国教官协助组织特别宪警维持东北治安。《李顿报告书》表明西方帝国主义既要对日本妥协,又想分沾利益,企图把中国东北变成列强共管的殖民地。

二、简答题

9. 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形势的变化,并阐述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

【答案】(1)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与中国的外交战略

①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宣告了新中国外交的正式启动。新中国曾长期处于战争直接威胁的国际环境中。当时国际政治的基本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与帝国主义阵营的对立,战争与革命是时代的鲜明主题。与这一时代主题和中国的国际环境相适应,中国对外战略的指导思想长期是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即通过结盟、建立军事战略关系等手段来维护世界和平,并制约可能发生的外敌入侵。

②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战略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中国奉行联苏抗美的“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外交面临的最紧要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治独立,为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与合作,尽快融入国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