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805国际关系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旧金山对日和约

【答案】旧金山对日和约是指1951年9月4日,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和会,包括日本在内共52个国家出席了会议,并于9月8日,参加和会的49个国家签署了的合约。和约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日本承认朝鲜独立; ②日本政府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南威岛及西沙群岛的一切权利、权利根据和要求,但只字不提它们的归属问题,为制造“两个中国”和缔结日台“和约”铺平道路; ③放弃对千岛群岛及南库页岛的一切权利和要求:④日本同意经由联合国把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交给美国“托管”:⑤日本具有“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并得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盟国”可同日本缔结双边或多边协定,在日本驻军,从而为日美签订“安全条约”提供法律依据; ⑥“各盟国”对日本“放弃其一切赔偿要求”,日本愿尽速与曾遭受日军占领和损害的盟国进行谈判,以求在制造上、打捞上及其他工作上提供服务,“作为协助赔偿各该国修复其所受损害的费用”,但制造所需原料,“应由各该盟国供给”。对于美国公然违反和破坏国际协议的行径,9月18日周恩来外长代表中国政府严正声明:“美国政府在旧金山会议中强制签订的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对日单独和约,不仅不是全面和约,而且完全不是真正和约”,“中央人民政府认为是非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朝鲜、蒙古、越南也都发表了不承认《旧金山对日和约》的声明。

2. 第一次柏林危机

【答案】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指1948年6月至次年5月苏联和美英法就德国的币制改革问题而引起的危机。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同时也分区占领位于苏占区内的柏林。1948年初美英法三方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同年6月18日,美英法宣布在西占区进行币制改革。苏联对此立即做出反应,于6月19日宣布对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通道加强管制,以防苏占区货币流通遭到破坏。美苏关系开始紧张。6月22日,苏美英法四国代表在柏林开会,讨论柏林货币问题,但双方各持己见,竞相宣布在各自占领区发行新货币,致使矛盾不断升级。

6月24日,苏联宣布中断柏林西区与德境西占区的水陆通道,对柏林实行封锁。6月25日,美国声称为保证西柏林居民的粮食和必需品供应,对西柏林实施大规模空运,英法随之附和。美国还调派两个可携带原子弹的B-29型轰炸机大队进驻英格兰,向苏联进行核威胁。为解决柏林危机,双方于同年8月开始谈判,1949年5月,四国代表在纽约达成协议,决定双方于5月12日取消一切封锁,23日召开四国外长会议讨论德国和柏林问题。到此,持续11个月的柏林危机结束。

3. 上海精神

【答案】“上海精神”是指2001年6月15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6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时,共同确定的会议精神,其内涵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种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它不仅是“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也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灵魂。政治上的互信是该组织建立的基础,经济上的互利互惠则是该组织发展的前提,各成员国本着平等协商的态度,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国家的文化形态,共同推进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这些精神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灵魂。

4. “金元外交”

【答案】“金元外交”是指威廉·塔夫脱总统执政时期(1909~1913年)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并实行的,旨在鼓励金融资本向海外投资以实现海外扩张的对外政策,即“以金元代替枪弹”的外交政策。然而,在美国这一时期的外交实践中,实行了一种将金元与武力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对外政策。拉丁美洲是“金元外交”所指向的主要地区,中国也是推行该政策的重要场所。

5. 《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

【答案】(1)《肖蒙条约》

《肖蒙条约》是指反法同盟各国于1814年3月9日签订的,规定了对法作战的条件和对欧洲未来疆界与政权的安排的条约。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1813年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帝国迅速崩溃,如何处理战败的法国成了争论的焦点,拿破仑又拒绝接受“法兰克福提议”; 为了最终打败拿破仑,在英国提议下,反法同盟各国就战后欧洲安排问题进行了会谈和协商。该条约缓和了同盟各国内部的分歧与矛盾,加强和巩固了同盟对法作战的团结,同时也反映出列强恢复欧洲旧秩序的企图。它的基本原则后来在维也纳会议上得到了贯彻和确认。

(2)《第一次巴黎和约》

《第一次巴黎和约》是指1814年3月20日,反法同盟攻入巴黎,波旁王朝复辟,5月30日,同盟国与波旁王朝签订的一个法、奥、俄、英、普的和平条约。这是维也纳会议前的一个重要条约。在条约中,同盟各国的目的是让欧洲回到拿破仑以前的状态,而没有对之采取报复和惩罚的措施,没有割地和赔款,甚至拿破仑从欧洲各国掠去的艺术品仍被保留在巴黎。该条约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称霸欧洲的计划失败,但并不意味着法国的失败。竭尽全力打败拿破仑的大陆各国也和法国一样衰弱,只有英国和俄国没有遭到严重削弱,它们逐渐掌握了欧洲的主导权。同盟各国无意引起法国的仇恨,对法国采取了极为宽容的态度。同时由于均势原则的微妙作用。法国被保存为一个强国而作为对俄国和英国势力的制衡。

(3)《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都是针对拿破仑帝国签订,前者是反法同盟内部签订的条约,后者是反法同盟与波旁王朝签订的和平条约。两个条约签订的目的都是为了恢复拿破仑之前的欧洲旧秩序。

6. 大规模报复战略

【答案】大规模报复战略是指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推行的一种军事战略。1953年艾森豪威尔担任美国总统不久即着手制定“大规模报复战略”。1954年1月12日,国务卿杜勒斯发表演说,公开而详尽地对“大规模报复战略”进行阐述。宣称,美国目前的基本决定主要依靠一支庞大的报复力量,它能够用选择的武器对选择的地方马上进行报复。这一战略主张削减常规兵力,重点扩充导弹核力量和战略空军; 在外交上提出要执行比杜鲁门的遏制政策更有力、更主动的“解放”政策,即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出来。该战略建立在美国具有核垄断和核优势基础之上。随着核垄断地位的丧失和苏联核力量的迅速增长,美国自己也被置于核武器的威胁之下。60年代初,该战略为“灵活反应战略”所取代。

7. 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

【答案】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是指布什提出和主导实施的新形势下美国对苏的战略。1989年5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得克萨斯发表讲话,提出“超越遏制”新战略。超越遏制战略是遏制战略的继续和发展。它强调“谨慎、考验和渐变”,提醒人们注意由战后的“相互遏制逐渐变为同莫斯科合作的可能性”。超越遏制战略强调把苏联引入国际社会,使它在国际合作中发生演变。主要内容包括:把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作为主要战略目标; 采用非军事方式作为主要战略手段。这一战略强调,今后美国和北约组织对苏政策的主要重点将转向更多地同苏联的公开性和经济改革打交道。在对苏保持警惕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前国际形势的缓和,发挥美国的相对优势,抓住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所提供的历史机遇,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手段,特别是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用“和平演变”的方式,最终改变苏联制度的基础。“超越遏制”战略是鉴于国际格局发生新变化而做出的政策调整,其主旨是积极同苏联发展关系,加强美苏合作,促使苏联逐渐实现“自由化”,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这一战略虽然并没有抛弃传统的军事和政治遏制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硬对抗”,但强调适应新形势,采取“更加灵活的现实主义”,突出政治、经济、外交等非军事手段的作用。“超越遏制”战略是“美国战后对苏政策的彻底改变”,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将进行哲学思想的变革”。“超越遏制”引起了国际形势的更大变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推行这种战略的结果。

8. 睦邻政策

【答案】睦邻政策是指20世纪30年代美国非军事干涉政策在拉丁美洲的特殊形式。30年代的大萧条与法西斯势力的兴起促使美国把睦邻政策提到日程上来。睦邻政策的制定和与苏联建交是美国为此而作出的对外政策调整。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和拉美国家的关系,但并没有表明美国真正放弃了帝国主义政策。其现实意义是在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伸向拉美时,为美国建立拉美集体安全奠定基础。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法西斯势力的威胁,罗斯福政府进行了寻求集体安全的努力,调整了对外政策。1934年6月12日,罗斯福签署了已得到国会批准的互惠贸易协定法。这一法案成为“睦邻政策”重要的经济内容。根据“睦邻政策”,美国也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措施。“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