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从妻子之死看肖邦作品中妻子形象演绎--女性主义文体学解读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体学,父权制,自我意识,自我实现

  摘要

摘 要女性主义文体学诞生于塞瑞·米尔斯的《女性主义文体学》(1995),旨在培育读者能够意识到并理解文本对性别差异的揭示,为文学评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它研究文本中的性别歧视,细致分析文本具体如何与性别有关,而且还讨论作者怎样选用特定方式刻画出性别差异。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1850-1904)塑造的女性形象备受评论家青睐,而妻子形象在她整个作品中的演绎则被关注不多。受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肖邦在作品中深入探讨妻子的生活和真实内心世界。她在不同的时期先后创作了《黛西蕾的婴孩》《一小时的故事》和《觉醒》,故事中的三位妻子最后都走向了死亡,死因各异、意义迥然。本文以女性主义文体学为理论依据,以“妻子之死”为切入点,通过对文本中的情境、命名、对话、称谓、爱情片断和动词及物性等女性主义文体学重要要素的分析,探讨了她们作为妻子所经历的不同死亡命运,从而展示肖邦整个作品中妻子形象的变化。黛西蕾是情境的受害者,爱情和生活中的弱者,被迫走向死亡。路易丝在不同情境下性格发生着变化,思考个人价值,想法为社会所不容。爱德娜在各种情境下是行动者,在爱情中逐渐掌握了主动,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三位妻子分别代表了肖邦不同写作时期作品中的妻子形象:黛西蕾是传统妻子遵守父权制规则无视自我;路易丝是有了初步自我肯定的妻子开始渴望独立,幻想妻子的自由;爱德娜是勇于挑战传统,以实际行动追求自我实现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