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大学留学生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人类不能没有传播?
【答案】人类不能没有传播的原因主要有:
(1)传播与人类的历史同样长。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传播。人类要生存,就必须相互交流,就需要传播。没有传播,也就没有人类。传播是对于人的社会性的确定。
(2)事实上,不仅是人类传播,动物之间也传播,只是手段方式不同。尽管传播的历史很长,但是,传播学的历史却很短。
(3)学者们一般认为,传播学大致形成于30~40年代的美国。传播学的奠基者有着十分不同的学术背景,有的是政治学家,有的是心理学家,有的是社会学家。正是由于学者们的不同学术背景和观点,因此,他们对于传播的界定也就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2. 为什么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答案】(1)同意。
(2)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
研究跨文化交际主要是研究文化、交际、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在交际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的领域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意识等课题。贯穿这些课题的主线就是文化,因此,可以说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而由于文化本身的复杂性,研究跨文化交际就必定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文化既包容历史又反映现实;既包括实物,更包含制度与观念;既有客观存在的稳定性,又有它的能动性;既有涵盖一个群体的特点,又包含地区差异与个体差异。
一、简答题
1. 《人民日报》属于组织传播还是大众传播?
【答案】《人民日报》属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是在学校、公司、工厂、机关、军队、党派、群众团体等内部的传播。大众传播是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这包括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因特网上的各种信息等。因此,《人民日报》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
2. 你认为传播还可以采取什么别的模式?
【答案】对于传播的模式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总的说来,早期的看法比较简单,对于干扰因素、反馈以及社会环境等考虑较少,而后期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于传播模式不断作出修正,更准确地反映传播的真实情况。
(1)早期影响最大的传播模式是Harold Lasswell提出的。他的模式通常被称作5W 模式,即:Who (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s (得到什么效果)。这个模式的特点在于它的简明扼要,把传播的过程清清楚楚的表现出来,对于传播学需要研究的几个主要环节都明确地指出,据此人们可以进行传者研究、内容研究、媒介分析、受者研究以及效果研究等。
(2)1949年,Claude Shannon和Warren Weaver共同提出了另一个线性模式,他们的模式把媒介作了分解,同时增加了另一个要素:信号以及干扰因素:噪音。这一模式对于传播的过程虽然比5W 模式有了更细致的分析, 考虑也更周到,但是它并未根本解决线性模式的缺陷。
(3)在50年代,Charles Osgood和Wilbur Schramm提出循环式的模式,把反馈这一重要概念加入到传播过程中。
之后,社会学家Jack Lyle 和M•Lyle把传播过程看作是社会过程之一,把传播置于总的社会环境中考察,从而涵盖了传播的外部结构。
一、简答题
1. 价值观与社会习俗比较,哪一个更难改变?
【答案】(1)价值观与社会习俗比较;价值观更难改变。
(2)价值观形成以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
一般说来,一个人学习异国的语言、习俗和社交规则等虽然不易,但并不是不可达到的目标。只要花上足够的时间,具有一定的条件,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真正了解另一种文化的价值观却是极为困难的。
一个人可以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很长的时间,掌握其语言,了解其习俗,但是,仍然可能不理解其价值观中的某些部分。这里不妨引用在香港工作和生活了多年的加拿大心理学家Michael Bond 的一段话:“我来香港已过第15个年头了,但我仍然感到像一个初来乍到、被中国人所包围的外国人。日常社交活动中,有许多出乎我意料的事,就连在此的老年同行也还时而吃惊,时而高兴,时而愤怒,时而感到困惑。”接着他举出四个例子,说明他的困惑,而这些例子都与中国人的价值观有关。对于一个专门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学者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一般人了。
2. 在语篇结构方面除了本章所讲的以外你认为英美人与中国人之间还有什么差异?
【答案】(1)思维模式不同
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思维,从整体到部分,强调整体定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但英美人则倾向分析思维,从部分到整体,强调个体的独立性。认识一般从部分开始,从经验入手经过判断推理达到对整体的认识。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带来语言上的遣词造句、语篇布局的大不相同。
(2)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不同
衔接中形合与意合。就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连接而言,英语与汉语所用的方法与手段有所不同。英语语法严密,重形合,各个句子、短语或段落间通常有一定的功能词和某些特定的短语、分句连接起来,以表示不同的功能或意念,如因果、比较、转折、让步、条件等等。这使得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看了知。
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表面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或段落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打得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是句子的意思将其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所谓汉语的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语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即英语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语民族重悟性,注重辨证思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