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要寻找新闻角度? 什么是最佳新闻角度?

【答案】(1)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

新闻角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记者从什么方向、在哪个立足点上、用什么视角,或者通过什么突破口去透视、寻找、挖掘、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地、更鲜明地体现其新闻价值和思想性。

①角度选择是否得当与新闻价值的大小直接相关

新闻角度选得准,新闻价值倍增。反之,选得不准,报道老一套、一般化,就会削弱新闻价值。角度选准了,入手便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容易表现其新闻价值。

②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

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多面性,因此对同一件新闻事实,可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它。角度不同,新闻价值可能不同,因此表达的思想意义也不同。

③角度选得好可以出独家新闻

当今在新闻时效性的激烈竞争中,通过打时间差获取独家新闻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独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别人所未走过的路径发掘出事实的新的新闻价值,获取非时问差独家新闻,便成为记者们努力的方向。

(2)最佳新闻角度

①《新闻文体与写作技巧》中最佳角度的标准

a. 能突出新闻的个性特征;

b. 能体现事物的本质;

c. 有生动活泼的内容;

d. 有新颖巧妙的形式。

②西方记者的选择标准

a. 切中要害,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

b. 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

c. 读者最易接受的角度;

d. 读者最关心的角度;

e. 时空距离读者最近的角度;

f. 最有人情味的角度。

③本书的概念

最佳新闻角度是读者的需要,是记者表现事实的入手处。

2. 谈谈综合性消息的写作方法。

【答案】综合性消息以及经验性消息写作由于报道的内容不同,它们的写作方法也有所区别:

(1)对比和显现

非事件性新闻所报道的一些社会或自然界的现象、问题,往往呈渐变状态,小像事件,特别是突发性事件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要求记者通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将其变化、其问题性、新闻性,明显地揭示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这需要用一种方法来加以“显现”。而显现的基本手段是对比。新闻界常说,“比较出新闻”,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尤其如此。

(2)量化和集中

事象分散不易让人看到问题的全貌。非事件性新闻在写作上有必要将散在的事象加以概括和集中。集中的一个有效手段是总体量化一一剥去事物的个别的外壳,以抽象了的全局性的数字,反映某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总体态势。

(3)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是非事件性消息,尤其是综合性消息写作的又一重要方法。点,即个别的、典型的事例,面,即全局情况。忽视点会削弱消息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没有面,则难以反映总的态势。综合性消息应特别重视“点,’,应以典型开路。典型事例有如特写镜头,可以将同类事物共有的特点集于一身,加以放大,让读者看到细微之处,仿佛借助显微镜观察一个细胞,获得实实在在的认识和感知。

(4)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非事件性报道较少被动性,大多带有主动出击的特点。亦即,大多数非事件性报道,记者是为了反映某种情况或问题而行动的。有些报道即使利用的是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资料,其调查本身一一信息源一方的行动本身,也带有鲜明的“问题意识”。

3. 怎样认识事件性消息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

【答案】事件性消息是消息的“正宗”。

(1)新闻报道必然追逐事件

人类自有传播活动起,尤其是自从商业性报纸诞生之后,事件始终是传播者猎获的目标。 ①事件本身具有明显的“变”,即变动的特点,是环境变化的一部分,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②事件本身程度不同地都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具有典型不范、典型不警的作用;

③凡事件都有其原始的戏剧性,对读者都有吸引力。

(2)消息是报道事件的首选体裁

所有的(具各新闻价值的)事件都可以写成消息,消息的广泛适应性和制作、传播过程的短平快特点,为报道事件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面对突发性事件,消息无疑是最佳报道体裁。

二、论述题

4. 论述我国人物通讯的发展轨迹。

【答案】我国人物通讯的发展轨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以表彰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半个世纪兴盛不衰

与西方新闻界相比,中国新闻报道中的人物通讯显得十分突出。以表彰先进人物为主要内容的人物通讯以其比重大、兴盛时期长、社会作用显著和发展变化快而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中的突出现象。

从延安时期开始,党的机关报《解放日报》就十分重视这种报道形式。《解放日报》经常通过宣传军队和群众中的英雄模范人物来推动抗日战争的开展。我国新闻业的历史经验证明,用人物通讯的形式报道各个时期的英雄和先进人物,曾有过很好的社会效果。我们的时代需要英雄。几十年来我们在媒体上推出的一系列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以他们的模范事迹、时代精神和民族美德,鼓舞、教育了几代人,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净化,有利于社会的整合和健康发展。

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关于雷锋的报道,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在社会生活中迅速传扬,净化了社会风气,培育了一代有理想、有道德的青年。

20世纪80年代,关于残疾青年张海迪的报道,既写了她身残志坚、奉献社会、奉献他人的事迹,又写了她不甘毁灭、顽强不屈实现个人理想的强者精神。

20世纪90年代关于山东援藏干部、西藏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事迹的报道,将他的奉献精神、党性原则和对藏族百姓的赤子情怀一一展现出来。

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用人物通讯的形式报道我们时代的英雄和先进人物,以他们的模范事迹和时代精神鼓舞和教育群众仍然是新闻界的重大任务。

(2)人物通讯随着时代的步伐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变,随之而来的是国民思想所发生的民主变革。30多年来中国社会舆情的变化是一个世纪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

①报道对象的变化

在采写人物通讯时,选择哪些人物,采集什么事迹,弘扬什么主题,在这些看似纯业务性选择的后面,常常负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印迹。

80年代中期之前,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基本是两类一一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负面人物的报道极少,普通老百姓则基本上被排除在通讯的选题之外。这本身给社会造成一个比较片面的、甚至虚假的信息环境,也造成了比较片面的舆论导向:只有英雄模范才有新闻价值,而普通人是微不足道的。报道对象的片面和雷同,不利于民主社会的建设,也不利于人们客观地认识社会和把握自己。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人物通讯的采写对象才从单纯的“高、大、全”式的英雄和模范人物向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群转移。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普通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为报道对象的平民化人物通讯登堂入室。继而,以揭露批判的对象一一党和政府官员中的腐败分子、社会各色犯罪分子为报道对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