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必备复习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事件新闻的报道特点。
【答案】事件性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已十分强调新闻的时效,其新闻价值与生命力同及时密切相关,要求迅速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1)事件本身具有明显的变动的特点,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事件本身程度不同地都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具有典型示范、典型示警的作用; 凡事件都有其原始的戏剧性,对读者都有吸引力。
(2)事件新闻报道及时,时效性强。
(3)事件新闻报道时,事实交待得一清二楚。尽管对于不同的事件,写作的着眼点不尽相同,但是,事件新闻的报道总是要写事。
(4)事件新闻的报道有深度。一般在进行事件新闻报道时,都要求记者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看到其深层的含义,预见到它的影响,并用准确的语言将事件的意义、自己的发现告诉读者。
(5)事件新闻报道见事见人。读者关注事件,实质上也是关注人。在进行事件新闻报道时,不应忽视人的要素。
(6)事件新闻报道中,恶性事件占有很大的比重。报道恶性事件的新闻拥有广泛的读者,容易成为媒体的“卖点”。所以,在事件性新闻中,这类事件的报道占有很大的比重。
2. 怎样深化通讯的主题?
【答案】深化通讯的主题主要有三条经验:全局意识、历史感和关注人的心灵。
(1)深度来自全局意识
有些事情,乍一看没有什么新鲜之处,影响似乎也不大。要确定这些题材的通讯主题的深度,必须把这些题材放到全局的高度去衡量,深入研究其在全局中所占的地位,它是否有利于或者有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它们的代表性、典型性如何等。
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的批评报道越来越多,涉及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因为事实复杂、头绪繁多,记者往往使用通讯这种体裁反映问题、探索原因、总结经验、梳理思路。而这类通讯常常需要运用“全局性的视角”和根本利益的标尺来观察和研究问题。
(2)深度来自历史感
很多新闻工作者都知道,看问题离不开全局意识。但是很多人的全局意识仅仅局限在“空间”的概念,即把新闻事实放到更广阔的空间和一定的高度来认识,从而深化主题,而“时间”这个思维的角度常为人所忽略,有人称这种现象为“时盲”。很多事情如果只从当前的状态来看,往往
感觉小出它的意义所在,一且把它放进流动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历史的逻辑便赫然显现。
(3)深度来自展示人的心灵
世界上“比大海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人的心灵之海是至宽至深的。一个记者,若能将他的笔游弋于人们心灵的海洋,探索人生课题,抚慰受创伤的心灵,启迪心智,往往可以在读者渴求的心田中激起回响,使人感到“深刻”的震撼,从而产生精神上的动力。
因此,凡是写人或与人有关的通讯,都要在开掘人物思想深度上下功夫,方能取得读者的回应。而我们看到的有些通讯,却忽视了这一点。作者虽然在事实收集和表述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写出的人物仍然让人感到影影绰绰、模模糊糊,“活”不起来。什么是“活”呢? 是心灵的激荡,心灵的感染力。没有心灵的感染力,人物立不起来,主题也难以深化。
3. 新闻导语与新闻主体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主体是新闻报道的正文,它是继导语之后对新闻进行全面、详细报道的部分。那些在导语中没有详细说明和未能涉及的新闻要素,都要在新闻的主体部分被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使报道更加完整、更加详尽、更加精确地描述新闻的全貌,说明新闻的意义。
(1)新闻主体具体说明导语中高度概括的新闻要素。
在新闻报道中,仅仅对新闻的核心内容进行概括,是不能满足受众对环境变化了解的需求的。特别是在一些重要新闻发生的时候,受众需要了解新闻中更多的细节,更多的背景。只有对新闻的各种要素进行具体地描述与说明,新闻的全貌才能得以真实展现。
(2)新闻主体深入解释导语中高度概括的新闻事实的深层意义。
在新闻的主体部分,记者要调用一切有价值的新闻要素,对新闻的深层意义进行解读,进行提示。
(3)新闻主体补充交代导语中未曾交代但是与新闻密切相关的事实要素。
导语中会舍弃很多东西,而在导语中舍弃的东西不见得是没有价值的。只是因为篇幅所限,只能割舍。而在新闻的主体部分,却可以把这些在导语没有足够空间展现的要素告诉给读者。
二、论述题
4. 试述采写好特写需要哪些环节的内容。
【答案】采写好新闻特写,需要从以下五个环节入手:
(1)抓准“镜头”。采写特写,如果抓不准“镜头”,如果不善于截取新闻事实具有本质性新闻价值的某一个剖面,某一个片断,那么即便你精雕细刻,力气花得再多也没有用,不仅产生不了魅力,甚至反而弄巧成拙。只有选准了“镜头’夕,写作才有了目标,有了中心。对准这个目标,这个中心,进行聚焦,进行局部“放大’夕,特写方能立得起来。
(2)要有精彩的细节描写。一篇特写总要有几处精彩的描写来支撑,这就是局部放大的细节。细节要有特点,无论写人还是写事,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收到文字少,容量大的效果。因此,观察采访的能力,对特写写作的重要程度,相对于其他类型新闻文体的写作更加重要。
(3)要抓住新闻事实的高潮写。特写的写作就要这样紧紧地抓住新闻事实的高潮部分,也就
是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①要对高潮部分观察入微、思考入微,详细地占有其详细而生动的材料;
②要果断地摆脱非高潮部分的诱惑,集中笔力,砍去枝蔓。特写必须着力描写好关键的地方,非关键的地方或者“忍痛割爱’夕,或者一笔带过,同时,高潮部分的描写,使用准确而且动感强的字句,尽力避免累赘。
(4)要情景交融地写。特写是一种描述性新闻,又是记者进行现场采访的产物。好的特写中都渗透着记者的感情,这种感情的表达不是指那些虚浮的感叹,而是把描写与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借景抒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地描写。
(5)善于运用背景材料烘托与凸现。在具体的运用背景材料的过程中,特写与其他新闻文体还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①背景材料,特别是当它独立成为一个背景段落时,一是要挑选那些本身就具有镜头感的背景材料; 二是要尽量把它们写得有镜头感。
②大量背景材料的运用要讲究巧妙,位置要灵活,最好是把背景与新鲜的事实描写自然而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新创造体、新的镜头,从而在全文中居于更突出的地位。加强特写的立体感与纵深感。
5. 什么是“抢新闻”? 在写作时要注意什么?
【答案】(1)“抢新闻”的内涵
“抢新闻”是增强新闻报道时效性的有效手段。新闻的生命在于新,新闻的“新”,体现在采写工作中,是“抢新闻”的问题。新闻事实一旦发生,谁报道得快,谁就赢得受众,谁就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因此,在中外新闻史上,都十分注重“抢新闻”。
新闻报道要做到快,记者首先要有吃苦的精神,不管是枪林弹雨,不管是风口浪尖,记者都要闯进去。其次,记者要善于动脑筋,采取一些非常的手段。另外,记者还要有超人的洞察力。
(2)“抢新闻”在写作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抢新闻”要讲究时宜性。
“抢”来的新闻要有利于社会正面效应值的提高,不可为快而快,这由中国新闻是一项宣传工作的性质决定。
从新闻是宣传这一方面看,它的选择要受制于政策形势和阶级民族利益。一个特殊案件的发生而没有定案,不宜去抢着报道; 国家的一项秘密工程和一些数据还没到公布的火候,不能去抢着报道; 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政策将要出台而尚未颁布,不要找“小路”而抢着提前公开。总之,涉及到国家秘密、全局性、原则性的事件和敏感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再决定早报道、缓报道或是不报道。
②“抢新闻”要注意事实的准确性,不可图快而主观臆造,这样反而会带来负面效果。
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固然要通过“抢”来保证,但若缺乏理性判断盲目去“抢”,往往难以顾及事实的准确性,事实不清或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新闻传播出去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
记者在“抢”新闻时兼顾时效性和准确性并非易事,这也是有经验的记者和没经验的记者、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